就在昨晚,学员建议笔者开一套课程,希望学完能彻底掌握《结构非线性分析》。
笔者聊一聊结构非线性分析。
结构非线性分析主要指三个非线性:
1)材料非线性。非线性材料模型有很多,上百种。但一般用户掌握弹塑性材料模型就够了。能掌握十几种就算高手了。
2)几何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在软件设置上很简单。难点在于准确知道何时需要考虑几何非线性,何时不需要考虑。
3)边界非线性。绝大多数场景就是指接触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在软件设置上选项太多,能系统完整掌握的用户寥寥无几。笔者全职做仿真培训多年,也只能算掌握了90%,不敢自称完整。
为响应学员诉求,笔者今天深入讲解:稳定阻尼因数。
首先必看官方帮助:
翻译:由于接触单元与目标单元网格之间存在间隙或积分点未完全对齐,接触对的初始状态为开放状态。该接触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可能无法成功建立,导致求解失败或失真。稳定阻尼因数(stabilization damping factor)通过提供接触面间的阻力来抑制相对运动,从而实现正确求解。
稳定阻尼因数仅作用于接触法向,且仅适用于无摩擦、粗糙及摩擦接触。稳定阻尼因数取值需足够大以抑制相对运动,同时足够小以保证求解稳定性,通常取值为1。
其次必做仿真实战:
模型如下,两体之间存在1mm的初始间隙,此为间隙接触。由于默认的接触搜索半径大于1mm,所以无需任何设置,接触关系即可正确建立。
上面体施加1.1mm位移,下面体固定,上下 体会产生0.1mm的相互挤压。支座反力求解结果如下:
笔者解读:在时间1,接触对间隙为0,理论上还没发生接触,但已经产生微小反力。
设置稳定阻尼因数为0.01,支座反力求解结果如下:
笔者解读:在第一个子步(时间步),已经产生微小反力。
设置稳定阻尼因数为0.1,支座反力求解结果如下:
设置稳定阻尼因数为1,支座反力求解结果如下:
总结:
1)当接触还没真正发生,稳定阻尼因数已经产生阻力作用,表明接触对象已经产生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可认为稳定阻尼因数是一种软接触。
2)不论稳定阻尼因数设置为多少,都不影响最终的接触反力。应该强调,是不影响最终的接触反力。
3)设想一种场景,如果接触对象很柔,稳定阻尼因数产生的阻力可能导致接触对象产生较大变形,那么计算结果有可能会受影响。
4)稳定阻尼因数,这个名字起的不好。因为在静力学中,没有阻尼概念,所以有些读者对此感到费解。
笔者换个角度描述:当稳定阻尼因数设置为非0值,接触对在初始时刻就建立了软接触关系,并且这种软接触作用力是逐渐衰减的,最终时刻会衰减为0。
很多用户,包括我们的正式学员,都对非线性分析有执着。笔者作为仿真老兵,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肯定追求仿真的可靠性。目前国内外工业界,线性分析做可靠都没那么简单,这个非线性分析的可靠性更是玄之又玄。
片面追求非线性分析计算收敛,有没有想过成功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成功的,即是不是可靠的。据我所知,很可能不可靠。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是个二百五。即使非线性收敛了,又如何?本质上就是一个软件游戏而已。所以我呼吁各位用户,相比计算的收敛性,更应该看重计算的可靠性。
当然,有杠精会说,如果都无法收敛,还谈什么可靠性呢?所以我再补充一句,线性分析很容易收敛,先把线性分析算可靠,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真正的价值,就已经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