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欧洲人又对插混技术路线不满意了?

3天前浏览115

欧洲著名交通智库T&E“运输与环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最近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报告《烟幕:日益严重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放丑闻》(Smoke screen: the growing PHEV emissions scandal),通篇强调目前欧洲的PHEV插混(其实也包括增程EREV)的实际减排效果远低于之前的期望和其已经从政策上获得的好处,要求之后在排放法规上更加严格要求,以减少这一类新能源汽车“占便宜”。  

我看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他们插混的目前发展状态,对于技术的理解和中国的确已经有了一定差异。那我们今天就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内容分享以及简单的解读。  

下文的本报告的主要内容介绍,直接使用Deepseek来提炼(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效果很好,真的可以提高效率。然后我会在每一部分后面用蓝字写一下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正文开始。  

这篇由于202510月发布的报告《烟幕:日益严重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放丑闻》,主要揭示了插电式PHEV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使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官方实验室测试值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对欧洲气候目标、汽车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利益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报告的核心内容分析:  

1核心问题:巨大的真实排放差距  

1.1 官方数据与现实严重不符:  

lPHEV在真实世界中的平均CO₂排放量是官方WLTP测试值的5倍(2023年数据)。  

l这个差距从2021年的3.5倍扩大到2023年的4.9倍,并且仍在持续扩大。  

1.2根本原因:有缺陷的“效用因子”UF  

l效用因子:指PHEV以电力驱动的里程比例,是WLTP测试中计算排放的关键假设。  

l过度乐观的假设:WLTP假设2021-2023年间PHEV的电力驱动比例为84%,但根据车载燃油消耗计量设备的数据,实际比例仅为27%  

l即使按照计划在2027/28年修正UF,真实排放仍将比官方值高出18%  

点评:这个倒是不奇怪,如果这个车主天天就是充电,跑PHEV的这(不到100km)的电里程,那他的使用效果无限接近于电车,UF很高,排放很低;而另一个极端则是种种原因下基本不充电,按一个油车用,那减排效果绝对是有限的,UF相应也就很差。这个报告认为,现在的WLTP排放标准就太理想了,实际大家天天用油跑,减排效果太糟糕,得改。  

这个太理想是真的,他们倒是在后面也自己点出了原因,只是思考的逻辑真的和中国不太一样,咱们往后看哈。  

lPHEVCO2排放,真实值与官方给出值的差距从2021年的3.5倍扩大到2023年的4.9倍,并且仍在持续扩大  


    

各种情景下的UF,可见真实的UF比理想/官宣值要低好多;一般来说,随PHEV纯电里程增长,UF是会提升的  

2、PHEV在现实中的表现  

2.1 “电动模式”下仍在排放:  

l即使在所谓的“电量消耗模式”下,由于电机功率不足,内燃机仍会频繁启动以提供动力(尤其在加速、高速或上坡时)。  

lCD模式下,内燃机为近三分之一的里程提供了动力,导致该模式下平均排放高达68g CO/km(是WLTP假设的8g的九倍)。  

2.2排放水平与传统车辆无异:  

l现实世界中,PHEV的平均排放(约135g CO/km)与传统的混合动力车和燃油车非常接近,并未体现出其官方数据所宣称的环保优势(官方称比燃油车低75%)。  

2.3长续航PHEV问题更严重:  

l电动续航里程的增加,并未同比例降低真实排放。  

l续航超过75公里的PHEV,由于其更重的车身和更强大的发动机,在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排放更高,且与WLTP的差距最大。  


  简单说就是其实  2/3的工况下,发动机都是开着的,只有最左纯绿才是真减排纯电工况  

其实很多欧洲人的更深的思考/思路在这就很清楚了:1)用能角度,电机功率太低导致了内燃机启动频繁(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基本快不存在了,新车的大电池+大电机,各种功率过剩);2)补能角度,PHEV排放接近传统PHEV,这个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原因还不是也是因为充电慢/不方便/贵;3)更大电池PHEV的能效其实可能会降低,这一点我倒是觉得还有几分可以研究的空间,毕竟车重了能耗控制更难,咱们也已经开始又强调轻量化和能耗控制,算是对于这两年大电池路线的一个“引导修正”。但是说来说去,欧洲人在这里没做出什么大电池来,就只知道在这里喊大电池不好,完全不顾大电池带来的用户便利、纯电里程提升可以非常直接带来的减排效果,其实也是有点装傻,就比较难评。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放了一个结果,承认整体来说大电池还是有减排效果的,就是咱也不知道为什么75km的纯电里程就导致实际排放上升了。  

不同的电里程的实际排放(蓝)VS WLTP注册官宣排放(橙)

PHEV不能快充,所以大家不爱充电——所以你倒是快开发快充PHEV车型啊。。。  

3、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3.1车主承担额外成本:  

l由于实际油耗远高于宣传,PHEV车主每年需额外支付约500欧元的能源成本(燃油+充电)。  

仅燃油费一项,每年就比WLTP数据暗示的多花费约940欧元。  

3.2扭曲市场竞争,车企规避罚款:  

lWLTP对排放的低估,使严重依赖PHEV的车企(如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更容易达到欧盟车队平均排放标准。  

l20212023年间,这些车企借此避免了近60亿欧元的罚款。  

l这给专注于生产纯电动汽车的车企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德国三家在PHEV排放这方面,避免了好多罚款  

感觉比较直白了,我就是觉得,PHEV的排放的确是有些问题(有问题得解决,比如大电池,充电条件改善等,能效提升),但是话说到这基本,应该就是在对付德国人吧(各种点名大发动机小电池电机解决方案,以及对着VDA开炮)。。。  

4、增程式电动车的分析  

4.1并非解决方案:  

l增程电动车是PHEV的一种,虽然拥有更强大的电机和快充能力,但其设计仍允许车主主要使用燃油驱动(油箱大,纯电续航后油耗与普通SUV相当)。  

l其在欧洲的实际效用因子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预测在15%70%之间)。  

lEREV技术目前由中国车企主导,对欧洲汽车工业的战略价值有限,且全生命周期排放仍远高于BEV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报告一开始的这一段话:中国的增程如果用内燃机模式开,要6.7L/100km,与欧洲的烧油的SUV相当,他们也承认EREV增程的确电机更猛也能快充,但是放在欧洲的实际表现可能不好说。以及:EREV给欧洲提供的战略和工业上的好处太有限,供应链被中国占了。以及后面还说VDA想把CO2排放目标回调,看这态度T&E明显是反对的。  

另外在报告中他们还强调:中国EREV大车贵车多,但是欧洲这种车卖的很少  

其实态度很明显了:增程这块内燃机的角色大大弱化,对于欧洲的传统发动机产业就是完全打击性的,所以对他们的战略和工业上的好处极有限,而且这块的动力解决方案已经全被中国做明白/做领先了——总体来说,有环保的所谓考虑,其实最后无非还是走什么路线自己相对更有优势的小算盘布局,毫不奇怪。  

VDA的这个要求宽限CO2排放被他们喷,我总想到了一条:反正在坑德国上,其它国家是总能找到一些出发点的,比如欧洲给中国进口电动车加关税,大家一想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是德国的主意,但是又怎么样呢?像法国等国就是给你上这种政策,倒霉的是德国人自己,是吧。  

    

总之,欧洲目前策划中的EREV产品还是很少,这一个技术路线在欧洲的未来还是挺不确定的。具体能走向何方,只能看综合演化。总之从T&E的这个报告中,感觉欧洲人还是很消极。  

5、政策风险与行业游说  

5.1削弱法规的严重后果:  

l报告严厉批评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的削弱CO₂排放标准的建议。  

l最坏情况:如果取消效用因子修正,并允许2035年后继续销售PHEV,到2050年,欧盟汽车将额外排放28亿吨CO₂当量,比现行法规下的排放量高出64%,这将严重危及欧盟的气候中和目标。  

5.2延缓电动化转型:  

lUF修正被取消,车企将缺乏动力提高BEV产量。到2030年,BEV的市场份额可能比现行法规下降低多达26个百分点。  

我猜,还是近来几方在围绕后面CO2排放要求的标准修改开展博弈,偏BEV集团/PHEV集团/想坑德国人集团(你看点名的目标企业就是BBA,以及点名VDA)的态度更多的进入到了这个报告中。通过修改UF效用因子,可以倒逼使PHEV的官方/合规认证上达成排放效果更差,从而降低PHEV的优势,最终使大家更多更快造纯电BEV  

    

明确回怼VDA的混动的提案  

6、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的核心结论是:PHEVEREV作为过渡技术潜力有限,且存在误导性,欧盟必须坚持既定的电动化路线。  

主要政策建议包括:  

l坚守目标:维持2030年和2035年的汽车CO₂减排目标,2035年后不应为混合动力车提供任何豁免。你这个有点狠啊,不过有没有可能是砍价的思路呢?  

l修正算法:捍卫2025/26年和2027/28年的效用因子修正计划,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这一点倒是也值得中国参考。  

l加速BEV普及:制定政策加速纯电动汽车的普及,防止低效混合动力车的进一步泛滥。总体来说,可以理解,只是欧洲自己的电池产业建设的如何了?PHEV/EREV打不过,BEV就一定能打出成绩来吗?我不理解这思路啊。。。另外一点是希望他们不要脑抽再继续搞什么禁燃令,从减碳来说这个当然是个方向,但是如果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你硬推全纯电化就是要准备把自己的汽车工业搞死。。。  

l鼓励优秀设计:若在2035年前仍需使用PHEV,政策应引导市场转向“设计优良”的车型,标准包括:1电机功率至少是发动机功率的3倍。22030年,纯电续航达到200公里以上。3支持100kW以上直流快充。我觉得挺好啊,有天朝的作业比着抄多好啊……但是能抄全套吗,比如进一步的:充电基建能吗,比如电池供应能吗,比如电费价格能吗?  

l油箱容量限制在15升以内,以激励充电。哈哈,这个的确是力度够狠,不过可以理解,以及不懂就问,咱们会哪天也搞个类似的方法出来吗?80度电+15升的油箱,似乎从用户体验上,怎么也得留个30升好点吧?  

总之,这份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强烈质疑了PHEV的环保效益,揭露了当前监管体系的漏洞,并呼吁欧盟政策制定者顶住行业压力,坚持严格的电动化转型路径,以避免气候目标和汽车产业竞争力双双受损。  

看完整个报告,我的感想就是:可以理解,但是也有点难绷。  

一方面PHEV有鸡贼的成分,能耗是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我看到的是:产品更新太慢,产业链建设拉垮、能耗价格高企,基建配套不足,以及欧洲内部互相制衡的想坑德国佬的动机。  

以及空谈误国(咦你们也没有国),如果不去解决具体工业和能源上的问题,空列X年碳中和的目标,早晚把自己的家底全败光。  

崽卖爷田不心疼,跟这帮虫豸在一起怎么搞的好电动化呢.jpg  

   

来源:弗雷刘
汽车电力ADSUG新能源电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3天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6文章 13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固态电池要向何处去?--2025CIBF电池展分享(3)

刚刚结束深圳的CIBF2025两天的观展,前两期分别给大家介绍了钠电方面的发现,以及(大)圆柱技术的更新情况,那这一期咱们如约得把坑填了,说说固态方面的发现吧。因为时间所限,当时2天在会场各种见人,又要看各种电池企业,所以难免看的比较快,我重点照顾了一些固态电池单体电芯企业,电解质材料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在这里就正好也结合一下这两天行业的最新更新新闻热点给大家分享&点评一下吧。全固态装车?成熟度几何? 其实在今年年初的固态会上,各家都介绍了固态的技术路线情况,欧阳院士的总结报告/比亚迪孙华军总的技术路线对于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熟度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总结以及对于未来发展计划的预测了:28年全固态能开始应用示范装车(就已经不错了)。所以现在展会你看不到太多实际的全固态电池的样品,这是不是就不太奇怪了呢? 只要你现在的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还是硫系电解质,那它目前基本也就是最好做出个20Ah左右样品的能力,至于做多少只出一只,以及性能具体怎样,真的就不好说了。而至于装车——1)好像这事有点远,你看看各家的固态电池装车的新闻,要不要仔细看一下,他们用的字眼是全固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2)即使装车,我就提一个醒:装一辆车是不是也是装?我想了想,在这我就不把最新那谁家的装车新闻图片放在这了,要不然没准能被告:)现在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宣传营销也早就内卷化了,大家都要在嘴上赢,没办法,这不前一阵子外资的那谁也没办法做了宣传了嘛——你们都说,合着都不实在,我要是一句话不说,我不吃亏嘛,你们真当我什么也没做?然后具体看看,我这次看了这些家的固态,明确提了全固态的有几家呢?屹锂:硫化物。这家算是比较有名了。仔细看了下我整理的其它家,基本没有了。好像国联有点样品展示?记不清了。全固态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材料可能有不少,电芯的进展不太多,或者这么说,比半固态的少很多,这也符合刚才说的行业成熟度的情况。那接下来咱们看看半固态方面各企业的八仙过海,各种产品,就是看不太明白大家准备到哪去。半固态:主流产品好了,说说具体看到的一些代表性的样品。极安 这家叫极安,没听过。样品尺寸太小了,距离车用估计还有好远。能量密度可以算一下 体积比值,应该是不怎么样。比克 感觉是奔着以前的传统模组方案做的300长左右的软包,但是这个尺寸目前用的还多不?软包现在市场情况如何?固态化究竟能解决多少安全问题?你少和我说针 刺,先说说38031-2025不起火不爆炸如何过吧。以及算了下能量密度,650Wh/l左右,其实算不上多突出……当然人家比克继续玩圆柱呢,其实人家做固态是为了啥比大多数吃瓜群众心里都清楚。冠盛东驰 半固态,产品应用领域也比较多样,什么船舶储能飞行器,不过也是有车规级的样品的(340Wh/kg)——所以应该还是会继续做电动汽车的业务?不过这个90*190的尺寸感觉不像是车规级常用尺寸。当然他家的产品也有磷酸铁锂甚至钴酸锂,应该还是面向更广大的各种市场用途的。其实尤其是磷酸铁锂做固态我是不太能理解这是为了图什么的:是要说磷酸铁锂不够安全吗(迪子警告),还是说固态化能更便宜(麻烦证明一下),或者是说固态化能提高倍率和循环性能呢(可否提供一下证据?)性能大概如下图,请大家自己观看评价。金羽新能 然后说一下金羽,它家的展位做的算是比较用心了,四个系列的介绍也算是信息量不小。无际系列:能量密度是真高,达成这个指标应该是半固态+锂金属+富锂锰基固溶体跑不了了。不过根据我的了解,富锂锰和锂金属目前的成熟度应该还是不太理想,所以做先进样品和做有一定成熟度的样品—往车上用,这中间要有多少路要走,还得再观察。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前瞻性的技术储备性的产品,大概是无人机领域秀肌肉用?扶摇系列:能量密度比无际低点,300-350,但是也比较高,应该靠三元加硅可以搞定,具有一定成熟度。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工作温度,我觉得这倒是他家的电芯的一个不同之处。-40度即使是只能放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估计这里指的也是放电,估计这是目前主要给无人机出货的产品。万山系列:感觉就是功率-快充型电芯,这个寿命明显提升,又要追求宽的工作温度。使用情景嘛,有点难猜,有点像是车用,也有可能是需要特别反复工作工况恶劣的无人机?储能应该是没必要这么设计产品。消费电子如果应用场景特殊也不是没可能,不过要1500次可能寿命有点太多了……山海系列:好家伙-15度充电,特别在强调低温和安全(针 刺),然后看一下产品册子,说是极寒地区电动工具用。总体来说,四个系列各有特色。要是说往车上用,扶摇和万山似乎都像。它家的技术亮点应该一个是激进化学体系的使用(但是成熟度得多看),以及低温(不知道是不是电解液的专利,咦你不是固态吗),以及固态化到底是怎么做的也不太清楚(但说实话这些企业一般也不会实在的告诉你具体怎么固态化的,这也是目前该行业的一大特点:你从哪里来我很难搞清楚)。可以持续看看。深蓝汇泽 技术路线是够狠,如果说只是样品的话,目标27年干到700Wh/kg,也是已经很夸张了……展示了一款85Ah的470Wh/kg的电芯,锂金属应该是一定的,但是没说全固态(咦?当然没问题,他家应该是做聚合物电解质路线的)。估计这应该是他们现在的顶尖水平的前沿技术电芯了。此外他们还展示了一下做的简易模组做的热扩散实验,应该是一个电芯失控了,周边电芯没事(如下展示)。这一点应该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毕竟刘博一直表达过一个观点,固态化不见得一定能带来热失控方面的触发反应温度和放热的优化,得带来一些更精细的机制才有可能带来安全的本质提升。而它家的工作不管机理如何,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安全改善方面的曙光,可以重点看看。金龙羽 15Ah 小电芯500Wh/kg,无人机用;84Ah, 315Wh/kg,目标是动力+无人机。都没说全固态,肯定是半固态咯。以及还是强调一点:315Wh/kg软包,折合方形可能就是270~280Wh/kg ——这种能量密度其实在方形电芯的量产领域并不罕见了。所以这样的产品其实还是需要明确体现出相比于传统电芯的明显优势,才能保证在市场上能立住的。成本?安全(求你别老针 刺了谢谢)?快充?寿命?期待固态电池企业来回答。聚圣 注意断句:高安全——固态——软包。所以是半固态哦。好像技术来自某家头部的985高校。算了下能量密度,没有300以上的。还是那句话,软包没啥特别性能/性能提升优势的话,前景很难看好。它家倒是展示了一些安全测试的视频,不过不知道具体真组上模组,优势还有多大。可以跟踪关注下。嘉盈 还有这家嘉盈科技,明显是半固态。看了下产品册子,还是小动力无人机为主,看起来应该是不想做动力。产品性能的亮点可以从册子里再找找,如何做成固态也可以和其它家一样,再找一下线索。应用场景?你向何处去? 下面俩图,上图是XX企业的(我不点名了哦……),透字有点难读,但是你仔细看一下就能看出来,一共是四大场景,除了车用都有。 下图则是另一家企业的:也是应用范围铺的很广,车用只是一个小的分枝。 所以,固态电池要往哪里用,向何处去呢?目前在车上使用进度不尽如人意,是因为车上不挣钱?要求太高达不到?还是其它领域更有利可图,或者这些领域要求更松,还是真的找到了最为匹配的应用领域场景?总结 你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在目前各家企业对于自己固态化的技术机密都不愿意给出足够的透明度,固态电池尤其是半固态是什么,即“你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其实也可以不纠结。但是一旦要深入评估技术路线好不好,要深入合作时主机厂是必须要详细研究的,所以最后谁也逃不了。那我们可以简化问题,暂时妥协聚焦于你“要向何处去?”:性能如何,在哪个领域能用的合适?为什么车用进度总是不及预期,用在其它领域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正好供需性能匹配?还是这些领域没那么卷挣的多?还是因为这些领域要求其实更低?目前300~350Wh/kg的固态电池相比于传统体系的优势似乎还说不太清。能量密度体系更高的350-500Wh/kg使用的化学体系成熟度如何,对于充电、安全方面的核心痛点解决如何了,真上车为什么总是不见进度,同样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而对于全固态来说,先做出一定的成熟度,把样品做大,把界面做好,把安全搞明白,把工作温度降低,把倍率做起来,之后再吹牛逼,我觉得应该更实际一些。多的不说了。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