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CJ-1000A发动机冲刺适航取证:推力13.5吨,C919大飞机动力自主化在即!

7小时前浏览24
CJ1000A发动机_百度百科
图片      

   
       
CJ-1000A 是中国自主研发、为 C919 配套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采用复合材料等技术,性能接近 Leap-1C,打破西方垄断,为国产化核心。        
     
。3 月 1 日零点,国能肇庆电厂二期 3 号燃机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合闸,首次并网一次成功,为 168 小时试运行奠基。该厂二期新建 2×500 兆瓦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建设中严守标准,调试阶段高质量完成多项试验。双机投产后,将提升大湾区电力供应,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     
图片      
根据8月1日央视《鲁健访谈》节目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的访谈披露,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已进入适航取证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完成认证后将启动批量装机流程。这一进展标志着国产发动机CJ-1000A(长江-1000A)的交付进程正式进入倒计时,意味着国产大飞机C919即将实现 "动力自主化" 这一历史性突破。  

 
 

视频地址: 

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z0000988u5j&channel=txsp_quanwangsou

(1)CJ-1000A介绍


CJ-1000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涵道比商用航空涡扇发动机,专为国产C919窄 体客机配套设计,由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其风扇叶片采用国产复合 材料,核心部件如高压涡轮叶片使用单晶、粉末冶金等先进材料。发动机还采用全权限 电子数字控制系统、环形燃烧室及增材制造喷嘴等技术,具有低排放、低噪音、低油耗的特点,满足150-180座级单通道飞机的动力需求。

CJ-1000A将成为C919动力系统的国产化核心,标志着中国打破西方在商用航发领域的技术垄断。


2)CJ-1000A核心性能参数


  • 推力13.5(131-133kN)     

  • 推重比4.5(3 吨/13.5 吨)    

  • 耗油率0.53kg/(kgf·h)    

  • 氮氧化物排放CAEP6基础上降低 20%(0.024g/kg)    

  • 噪音水平国际民航组织第四阶段标准    

CJ-1000A与Leap-1C核心性能参数对比  

图片

CJ-1000A 在核心性能参数上已展现出与LEAP-1C相当的竞争力。CJ-1000A的最大推力达到13.5吨(约132千牛),与LEAP-1C的13.4吨推力几乎持平。但在推重比这一关键指标上,CJ-1000A以4.5的数值显著优于LEAP-1C的3.3,这得益于其创新的轻量化设计和材料应用。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C919的性能提升:当采用CJ-1000A发动机时,相比波音737MAX配备的LEAP-1B发动机,C919可减少约2.3吨的发动机系统重量。值得注意的是,波音737MAX的空机重量约为45吨,而C919约为42吨,CJ-1000A 的高推重比特性将进一步优化C919的载重能力和燃油效率。两款发动机在油耗表现上相近,但CJ-1000A在维护成本和国产化供应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者技术特点与创新:材料应用与冷却系统差异显著  

CJ-1000A 和 LEAP-1C 这两款航空发动机,在多个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在材料应用上,LEAP-1C 受美国政策限制,核心部件采用传统高温合金和钛合金,导致其整体重 量和体积增加,成为LEAP系列中推重比最低的型号;而CJ-1000A则采用创新材料体 系,突破多项叶片技术,有效减轻重量并提升抗冲击性。燃烧室技术方面,LEAP-1C 用 第二代 TAPS 双环预混旋流燃烧室技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CJ-1000A 采用环形燃烧室 配合贫油预混技术和燃烧优化,同样达到降低排放的效果。冷却系统差异凸显技术代差, LEAP-1C依赖传统冷却技术,CJ-1000A采用双层壁冷却孔道设计和主动间隙控制技术, 涡轮叶片耐温更高,且通过了运-20平台的极端环境测试验证。在涡轮叶片材料上,CJ1000A采用PST TiAl单晶钛铝合金,耐温比LEAP-1C的同类材料高 200℃,使其在同等工况下性能更优。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复合材料燃烧航空冶金电力电子增材电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19
最近编辑:7小时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99粉丝 121文章 40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整机丨航空发动机难造全因材料不行?这还真不是

相信很多关心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知友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断言:航空发动机不好是因为材料不行。 材料是问题之一,但难题是多方面的。 一台民用发动机需要无故障地、稳定地工作3万小时,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转速极高(每分钟约15000转),需要承担叶片本身重量1万倍的离心力;另一方面,燃烧室温度达到1800K以上,与之对照,目前熔点最高的镍基高温合金初熔点不到1600K。 今天,两机动力先行来盘点一下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四个难点。结尾有彩蛋,不要错过。 ↓↓航空发动机爆炸图↓↓ 1 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在极端的工作条件下,民用航空发动机需要稳定地工作3万小时,预计未来要求能达到稳定工作10万小时以上。为了确保航发的安全和可靠,两个实验必不可少——抛鸟实验、吞冰实验。↓↓抛鸟实验↓↓ 美国2009年哈德逊河迫降是航空史上有名的事件,当时飞机出故障的原因,正是在纽约机场起飞一分钟后两个引擎均受鸟撞击而失去动力,最后不得不迫降在哈德逊河。↓↓吞冰实验↓↓ 2 每分钟15000转,承受巨大离心力发动机叶片每分钟转速大约在15000~16000rpm之间,此时,转动叶片的离心力相当于叶片重量的10000倍。更为直观地说,航空发动机1个叶片榫头(工作叶片和涡轮盘相连的部分)所承受的离心力高达约150kN,大约15吨。 3 燃烧室温度1800K以上,超过高温合金熔点↓↓航发各部分金属材料分布↓↓民机发动机燃烧室的温度达到1800~1900K,镍基高温合金的初熔点大概也就在1300℃左右,也不到1600K。↓↓镍基高温合金在高温下比强度较其他金属更高↓↓发动机叶片的工作温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合金的熔点,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几大技术。1、冷却早期叶片多为实心,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叶片发展为定向(单晶)空心无余量叶片。空心气冷叶片的出现,在降低叶片重量的同时,可让冷空气可进入腔内冷却。上文提到单晶叶片,在此不妨稍微离题,介绍下国内单晶叶片的生产水平。单晶叶片是航发零件中生产工序多(40~60道工序)、周期长、合格率低的一种零件,其生产的关键设备包括热处理炉和单晶炉。一级航空热处理炉在生产叶片时炉内温度在1330℃,炉内任意两点温度差处于正负3℃范围内,这种热处理炉国内尚无法生产,单晶炉的供应面临着类似状况。根据《经济半小时》报道,2015年,成都航宇成功突破技术难关,成为国内首家单晶铼合金叶片达到量产标准的企业。 ↓↓单晶铸造涡轮叶片的微观结构↓↓ 2、继续提高合金承温能力↓↓涡轮叶片的成形工艺和晶相结构↓↓ 3、热障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热障涂层本质是一层陶瓷涂层,此概念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80年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热障涂沉积在耐高温金属或超合金的表面,对于基底材料起到隔热作用,降低基底温度,使得用其制成的器件(如发动机涡轮叶片) 能在高温下运行,并且可以提高器件(发动机等)热效率达到60%以上。 4 17级风速下,火焰还需稳定燃烧↓↓涡扇发动机发动机气流控制↓↓ 关于航发制造,知乎上这段话值得分享。材料学研究的是成分—工艺—微观组织—性能间关系的学科。目前来说成分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不是问题,随便买个成品,检测一下,成分就知道了。因此关键是工艺,也就是人家怎么把原材料变成成品的。这个可就太难了,一道工序变量可能上百种。国家甚至世界上强调采用材料基因、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加速设计就是因为这个。此外,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温合金,热障涂层,大块单晶样品制备等等,每一个子项目都需要国家级的项目来支撑,一个学校或者科研单位根本无法全部完成,需要国家等级的资源整合。然而整合的时候往小了说有知识产权争议,往大了说共享材料研发成果基本不可能,还是需要出台政策。@Killer40 正如引文所说,航发制造是个大工程,其四大典型难题本文就粗浅介绍到这里了。正文到此结束,附上彩蛋,北航校长关于航发研发的一段讲话: 视频资料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