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钻井液》钻井作业地层损害机理

1月前浏览57
讲座详细探讨了钻井作业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地层损害。主讲人Abdulaziz强调,即使一口井钻井工程本身非常成功,但如果最终产能不达标,整个项目在经济上就算失败,而地层损害正是导致产能低下的关键原因。
讲座的核心在于阐明地层损害的根源、后果及预防措施。地层损害本质上是指储层近井地带的渗透性因钻井、完井等作业而降低,导致油气流动阻力增大,产能指数下降。造成损害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数可以通过精心的钻井液设计来避免。首先,固体颗粒侵入是主要元凶之一。在储层段使用的任何材料,如堵漏材料、加重剂(如重晶石、赤铁矿)等,如果不是酸溶性的,一旦侵入储层就会永久堵塞孔隙。因此,在储层段必须使用像碳酸钙这类酸溶性材料。其次,钻井液滤液侵入会造成严重问题。滤液可能引起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伊利石)膨胀、运移,或者与地层流体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如结垢),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从而降低油气相的相对渗透率。
讲座还指出,其他作业如固井和增产措施本身也可能带来损害。水泥浆滤液通常是高碱性的淡水,会分散地层粘土;而酸化或压裂若设计不当,反而会加剧近井地带的堵塞。如何判断地层是否受损?主要通过试井分析中的“表皮因子”——正值表示损害,负值表示增产效果;以及观察生产动态,如产量异常下降。
最后,讲座的落脚点在于预防优于治理。通过从一开始就精心设计钻井液方案——包括使用无损害、酸溶性的材料,控制滤失量,保持最佳的泥饼质量,并确保流体与地层兼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储层的伤害,从而保护油气井的长期产能,避免后期耗费巨资进行酸洗或压裂等修复作业。整个讲座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对地层损害的细微关注,是衡量钻井作业是否真正成功的终极标准。

来源:岩层书旅
油气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1
最近编辑:1月前
现代石油人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9粉丝 153文章 1413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