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仿真科学与技术十大前沿问题

3天前浏览11
图片来自“国际仿真大会
图片展示的内容是在2025国际仿真大会杭州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梳理提出的当前仿真科技面临的十大核心科学问题赵沁平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者之一,他坚持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图片比较模糊,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图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整理在下面了,供大家参考。
  • 问题 1: 如何构建“可用于决策”的可信模型,并形成可追溯、可量化的真实性评估体系?
  • 问题 2:如何将不确定性量化与模型校准深度内嵌进端到端仿真流程?

  • 问题 3:面对多物理场、跨尺度耦合系统,如何建立统一的建模—耦合—验证范式?

  • 问题 4:如何构建可个体化、可验证的多尺度人体器官生理模型,并实现临床可用的高保真—准实时仿真?

  • 问题 5:无物理样机条件下,如何在复杂工况与随机载荷下可信预测超大吨位装备结构疲劳寿命?

  • 问题 6:如何在异构硬件上实现大型复杂装备的高保真“准实时/实时”整机仿真?

  • 问题 7:大模型能否成为可泛化的“世界模型”,在物理系统中实现可解释、可外推的建模与推演?

  • 问题 8:如何对DFT中的交换—相关近似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并传递到多尺度模型与材料设计?

  • 问题 9:面向亿级规模芯片时序签核,如何构建兼具物理约束与不确定性估计的时序替代模型体系?

  • 问题 10:如何以 LLM 为核心引擎构建高逼真社会仿真,同时确保可验证性、可解释性与伦理稳健性?


来源:锂电芯动
疲劳芯片材料多尺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1
最近编辑:3天前
锂电芯动
博士 中科院博士,电芯仿真高级工程师
获赞 2粉丝 6文章 3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仿真结果与实验对不上该怎么办?

引言在科研和工程领域,仿真与实验的结合是推动项目前进的重要手段。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当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出现巨大差异时,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人下意识的第一个反应是——我的仿真模型肯定出错了。于是,他们立刻埋头于修改模型,反复调试。这种反应背后,往往源于对自己建立的模型信心不足。但是,我们不妨先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错误的一定是仿真模型吗?实验数据就一定完全精准可靠吗?实际上,实验过程同样可能存在问题。测试人员的水平、测试方法的可靠性,都可能导致最终给到你的是一份“不靠谱”的数据。因此,当遇到结果不匹配的情况时,我们不应盲目地怀疑某一方,也别盲目自信。正确的做法是,像侦探一样,对“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展开细致的调查和梳理。第一步:系统性地审查实验过程在深入检查自己的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验本身进行全面的了解。你需要去问询和核实以下关键信息:测试流程与细节:实验具体是怎么测的?测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是什么?采样频率与分辨率:是否足够捕捉目标变化(例如热失控瞬间温升)?环境条件: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有无气流或振动干扰?实验设备:实验所用设备型号、精度等级、量程、采样频率数据处理:是否有滤波、平滑、平均等后处理?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并且建立一个差异对照表,你才能判断实验数据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以及它与你的仿真模型是否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项目实验值/方法仿真值/方法差异可能影响环境温度25℃±2℃25℃恒定±2℃波动会造成温升速率差异载荷施加5N静载,人工放置5N理想均匀载荷施加方式不同影响应力分布材料热导率实测205W/m·K文献值220W/m·K+7%影响温度场第二步:从头到尾地梳理仿真模型在排除了实验过程的明显问题后,接下来就轮到对我们自己的模型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这个过程需要严谨、细致,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模型的假设与简化这是模型审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你需要清晰地回答:在建模过程中,我做了哪些假设和简化?这些简化,是否会对我重点研究的问题产生致命影响?举个例子:你想研究电池中电极材料颗粒的形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但你选用的P2D(Pseudo-2D)模型,其基本假设就是所有颗粒大小均一、形状为标准球形。那么,用这个模型去研究颗粒形貌的影响,就如同缘木求鱼,从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清楚哪些能简化,哪些绝对不能。2.几何简化处理的取舍真实的几何模型,尤其是三维模型,往往非常复杂,包含大量几何细节,例如极小圆角/倒角、螺纹、徽标、针尖角、极短边和刀口缝等。为了计算效率,我们通常会进行几何简化,采用去特征与修复功能去掉这些不必要的几何细节。一个干净、合适且为仿真特定需求优化的几何模型,是获得准确、高效计算结果的基石。但在简化时,必须小心谨慎。你需要判断:这个微小的几何细节,是不是我关心的核心研究对象?例如,模拟喷嘴的气流时,那个狭小的喷口是气流产生的关键结构,绝对不能在几何简化中将其去除,否则整个模型就失去了意义。3.物理场与控制方程的选择与构建你需要深刻理解你要仿真的物理问题,该问题所涉及的核心物理现象是什么?是热量传递?是流体流动?是结构变形?还是电磁场分布?然后弄清楚这些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例如,电流产生热量,热量又改变了材料的电导率(电热耦合)。弄清楚上述问题后再选择仿真软件中内置的物理模块或者自建PDE方程。优先使用内置物理场:对于大多数常规的物理过程(如传热、流体、电池模块等),应优先使用仿真软件中内置的物理模块。这些物理模块往往包含完整的控制方程、边界条件类型和默认数值方法,能减少手动设置出错的概率。自建PDE方程需谨慎:如果遇到特殊的物理过程,需要自己编写PDE(偏微分方程)来描述,要格外注意编写的方程是否有明确理论推导或文献支撑。4.网格划分与求解器设置通常来说,如果模型可以正常计算并收敛,那么网格和求解器设置问题不大。网格与求解器设置,除非极端不当,一般不会导致数量级差异。因此,当仿真与实验结果差异巨大时,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前面提到的模型假设、几何和物理场设置问题。网格和求解器的精细化调整,是在模型主体框架正确无误后才需要重点关注的。结论:别为了“对上”而牺牲建模的科学和规范性最需要警惕的是,在没有进行系统梳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暴力地”修改模型参数或物理设置,只为让曲线能够“对得上”。这样做,即便最终结果看似完美匹配,但你的模型已经从一个有预测能力的科学工具,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学游戏”。一个被强行“修正”过的错误模型,是无法用来预测任何其他工况的。请记住:对不上未必是坏事,对上了也未必是好事。关键在于,你建立模型的整个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这远比单纯地拟合一条曲线更加重要。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观念:追求100%的完美匹配在很多时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更专业的方法是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找出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并重点关注它们。一个优秀的仿真模型,其价值不在于复现每一个微小的实验波动,而在于能准确反映核心物理规律,并在其‘适用范围’内做出可靠的预测。来源:锂电芯动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