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工业软件的演化与分类体系研究

1月前浏览139

 

引言:工业软件的定义与多视角属性

工业软件一般是指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于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水平以及改进工业设备性能的各类应用软件[1]。从不同视角来看,工业软件既可以被视为一个技术领域(涵盖多种面向工业的软硬件技术和工具),又可以被视为一个产业(有众多专门的软件厂商、成熟的市场和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行业领域。这种多重属性源于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最初它只是工程技术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成为支持工业各环节数字化的基础支撑。本文以历史时间线为主线,系统梳理自20世纪中期(约1950年)以来工业软件的演化脉络和分类体系的变化,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工业软件的定义、范畴划分如何随着核心技术发展、新应用领域和新工业需求的出现而不断扩展和调整。研究将综合参考主要咨询机构报告、头部工业软件企业观点、行业组织分类标准和技术媒体的分析,力求全面严谨地展现工业软件领域(或产业)的分类体系演进。

早期萌芽(1950s–1960s):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业控制的起源

1963年,Ivan Sutherland在麻省理工学院演示“Sketchpad”系统,被公认为第一个图形交互式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程序。这标志着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拉开序幕。图中Sutherland正使用光笔在CRT屏幕上绘图,这种人机交互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尝试[2][3]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一方面,在制造领域出现了数控机床(NC)的概念,例如1949年约翰·帕森斯(John Parsons)在数值控制加工上的尝试,被视为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滥觞[4]。另一方面,计算机图形学的兴起催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最早尝试。1963年,MIT的Ivan Sutherland开发了Sketchpad交互绘图系统,证明了工程设计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在计算机上完成[5]。几乎同时,通用汽车公司和IBM合作开发了DAC-1系统,实现了汽车车身曲面的计算机图形设计[6]。这些早期系统规模有限、主要存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的试验项目中,当时还没有形成“工业软件”行业的概念,只是将其视作工程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尝试。总体来看,50-60年代的相关软件更像是工程工具领域的萌芽,其功能单一且高度定制化,并未形成商品化市场。

起步与分化(1970s–1980s):工程软件行业出现,CAD/CAE/CAM 与 EDA 并行发展

进入1970年代后,工业软件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逐步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一是机械工程领域的CAD/CAM/CAE软件: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出现了商用CAD/CAM软件公司,如法航工程师Pierre Bézier在1960年代开发了UNISURF系统用于汽车曲面设计;1971年美国MSC公司开始向工业界提供NASA开发的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用于复杂结构强度仿真[7][8]。此时期,被称为“工程软件”或“技术软件”的市场开始形成,包括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的软件。这些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率先应用,并逐渐向其他制造业渗透。二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随着集成电路迅猛发展,芯片设计所需的自动化工具应运而生。早期大公司(如IBM、惠普等)在70年代内部开发了一些芯片设计辅助工具,但EDA产业真正兴起于1981年前后[9]。据记载,1981年标志着EDA作为独立产业的开端。当年多家专业EDA公司创立(如Daisy Systems、Mentor Graphics和Valid Logic,被称为“DMV”三家公司),开始提供面向IC版图设计、电路模拟等商用工具[9]。此后几年内,EDA领域百花齐放,多家公司各自专注于芯片设计流程的不同环节,推动了半导体设计流程的标准化。1984年召开了第一届设计自动化大会(DAC)产业展会,1986年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问世[10],EDA软件工具链逐步完善。可以看到,在70-80年代,面向机械产品的CAD/CAE/CAM软件和面向电子电路的EDA软件几乎是并行发展的:前者常被统称为“工程设计软件”或“工业控制和设计软件”,后者则被独立称为EDA。然而,两者都是服务于工业研发制造过程,只是应用领域不同。这个时期“工业软件”一词尚未普及,人们更多按照应用领域称呼,如机械CAD/CAM行业和电子EDA行业各自发展,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工程技术软件领域。

扩展与集成(1990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级集成和工业软件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工业软件迎来了范畴扩展和集成融合的阶段。一方面,制造企业对软件工具的需求从设计环节向上下游拓展,推动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概念的诞生。CAD/CAE软件需要与产品的配置、版本、变更管理结合,于是出现了用于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PDM/PLM系统(例如达索系统在90年代中期推出ENOVIA,PTC在1998年前后推出Windchill等)。PLM软件将设计、分析与工艺规划、变更控制等流程统一管理,被视为“工程软件”向更广业务流程渗透的标志。另一方面,制造执行和生产运营类软件兴起,以填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底层设备控制系统之间的空白。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念在这一时期被明确提出:1990年左右成立的制造企业解决方案协会(MESA)开始定义MES的范围和功能,为行业提供指导[11][12]。ANSI/ISA-95等国际标准将MES定位于企业级ERP和车间控制(SCADA/控制系统)之间的第3层,并在2000年后进一步细化了MES涉及的生产、质量、物流、维护等功能领域[12]。由此,工业生产管理软件作为独立门类被确立。此外,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如DCS分布式控制系统、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软件、PLC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工具)在流程工业和制造业中广泛部署,实现对工厂设备和过程的数字化控制与监测。这些软件虽然更偏向自动化控制领域,但也是工业软件版图的重要组成。

综合来看,90年代的工业软件从研发设计环节向生产执行、资源管理等环节延伸,逐渐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工业软件的定义也随之拓宽,不再仅指CAD/CAM等工程设计工具,还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制造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多层次软件。许多企业和咨询机构开始使用“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或“工业软件体系”这样的概念来统称这些软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理念,希望用统一的软件集成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CIM理想化色彩浓厚,真正实现还有困难。然而,它预示了未来工业软件走向集成融合的大趋势。总体而言,1990年代是工业软件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相关软件公司蓬勃发展,市场分类日渐清晰,工业软件作为一个产业领域开始受到重视。

数字化浪潮(2000s):产业整合与数字企业概念的兴起

进入21世纪2000年代,工业软件领域经历了大量产业整合和概念升级。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形成了几大全球性的工业软件企业:例如西门子公司在2007年收购UGS公司(后者由Unigraphics和SDRC等CAD/PLM公司合并而成)、达索系统公司在2000年代收购ABAQUS(有限元分析)、DELmia(数字化制造)、Autodesk通过收购扩展AEC(土木建筑设计)等新领域,PTC公司也并购了多个垂直软件厂商。这些整合使工业软件产品线更加完整,从设计、仿真到生产管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数字制造”与“数字企业”概念开始盛行。制造业迎来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希望建立从产品概念设计到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的贯通数字链条(日后称为“数字主线”或Digital Thread)。为此,PLM系统与ERP、MES、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的集成变得更加紧密,工业软件从单点工具走向集成平台。例如,西门子在2010年前后提出“数字工厂”战略,将CAD/PLM软件与自动化控制软件相结合,提供一致的数据环境。又如,GE等企业提出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将工业软件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工业软件被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成为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数字底座。各大咨询机构也开始把工业软件纳入更广义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讨论范畴,强调其对制造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代中后期,机械领域与电子领域的软件开始交融。例如,机械CAD/PLM巨头西门子于2016年斥资45亿美元收购EDA公司Mentor Graphics,将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纳入自身工业软件版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电系统协同设计需求[13]。这种并购标志着工业软件领域多年存在的机械/电子“两分天下”开始走向融合:制造企业设计的产品往往既包含机械部件也包含电子元件,因而需要统一的数字化设计平台。通过收购EDA厂商,传统PLM公司试图提供跨越机械与电子设计的综合解决方案。与此同时,EDA行业本身也经历了整合,Synopsys和Cadence通过并购成长为IC设计工具的双寡头,与西门子(Mentor)并列为EDA“三强”,使EDA成为工业软件版图中不可或缺且高度专业化的一支。总体来说,2000年代的工业软件产业格局更加成熟和集中,各细分领域(CAD、CAE、PLM、MES、EDA等)都有明确的领先厂商和市场定位,“工业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新兴浪潮(2010s):工业4.0与新类别的涌现

2010年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背景下,工业软件迎来了新技术融合和范畴急剧扩张的浪潮。物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兴起,将工厂设备、生产线通过传感器和网络连接到云端,实现数据采集和监控。诸如通用电气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设备联网、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的软硬件结合方案。这类平台软件拓展了工业软件的边界,将设备层数据管理与企业IT系统衔接起来,成为工业软件新的组成部分。数字孪生:随着仿真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概念在2010年代中期流行开来。数字孪生指的是产品或设备的虚拟数字模型,与实物同步运行用于模拟性能、预测故障等[14]。这一概念整合了CAD/CAE(用于建立高保真模型)、物联网(用于获取实时运行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体现出工业软件在设计、仿真和运维全生命周期的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与工业智能化:AI技术在本年代逐步融入工业软件,例如利用机器学习进行产品优化设计(生成式设计工具可以基于AI快速迭代出优化方案[15])、用深度学习进行质量检测和预测性维护、在制造执行系统中引入智能调度和自适应控制等。这使得“工业AI”成为热门领域,传统工业软件供应商和新兴AI公司都推出相应解决方案,将AI嵌入CAD、CAE、MES等软件中以提升自动化与决策支持能力。云计算与SaaS化:工业软件的部署模式也在此阶段发生变化。过去复杂的CAD/CAE/PLM软件多为本地部署,但2010年代后云计算的成熟使得部分工业软件逐步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如Autodesk推出基于云的Fusion 360 CAD平台,仿真软件借助云端高性能计算提供按需服务。这降低了中小企业使用高端工业软件的门槛,也改变了厂商的商业模式,从卖许可证转向订阅服务。各大工业软件厂商开始将产品云端化、平台化,并提供生态接口让第三方开发者扩展功能。

在工业4.0推动下,工业软件的定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宽泛。咨询机构IoT Analytics在其2024年报告中将工业软件分为14个主要类别,归纳为**“核心工业价值链软件”“通用支撑软件”两大部分[16]。核心工业价值链软件包括研发设计类(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等)、制造执行类(机器控制、制造运营管理MOM、设备资产管理EAM 等)、供应链类(供应链计划设计、供应链执行)以及服务类(现场服务)软件[17][18]。而通用支撑软件则指面向工业场景的通用数字技术,如云基础设施与服务、网络安全、虚拟化、远程访问、数据与分析等[19]。这一分类体现了当今工业软件生态的广度**:既涵盖传统上直接服务于设计和制造流程的专用软件,也囊括了支持工业数字化转型的IT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工具。换言之,“工业软件”如今既指垂直领域应用软件,也包括许多横向通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实现形式。各类别软件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约1460亿美元,预计本世纪20年代后期将达到数千亿美元级别[20]。其中,云服务类软件是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在核心工业软件中EDA被预测为增速最高的类别[21]——这与近年来半导体行业的旺盛需求相吻合。

2024年工业软件市场格局概览:IoT Analytics将工业软件划分为核心价值链和通用软件两大部分,共5组14类应用。图中柱状图展示了工业软件市场2018–2030年的规模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5%),右侧列出了一些主要厂商(既包括西门子、达索、PTC、SAP等传统工业软件巨头,也包括微软、AWS等跨界IT厂商,以及Synopsys、Cadence这类EDA领导者)。当今工业软件生态涉及广泛领域和多元参与者,呈现出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20][22]

讨论:领域、行业与产业视角下的工业软件定位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可以发现,对工业软件的属性认知和分类体系是动态演进的,并取决于所处视角:

  • • 从技术领域(领域/专业)视角,工业软件是涵盖众多分支的技术门类,包括CAD/CAM/CAE、EDA、PLM、MES、工业控制、工业AI等子领域,每个子领域又有自身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这些子领域最初各自发展,有各自的专业社群和术语体系,如机械领域的CAx系列、电子领域的EDA等。随着数字化发展,不同领域技术逐渐融合,例如机械与电子设计的融合、IT与OT(运营技术)的融合,促成新的复合领域(如数字孪生技术综合了仿真、物联网和AI)。在领域视角下,我们关注的是技术分类和演进:例如CAE领域从早期结构分析扩展到多物理场仿真,MES领域从基础追踪扩展到高级调度与优化等。
  • • 从产业(行业)视角,工业软件现已发展出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这个产业包括上游的基础软硬件供应(如数据库、操作系统、云服务等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中游的各类工业软件开发商/供应商,以及下游广大的制造业用户群体。产业视角强调市场结构和经济价值:全球范围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庞大且保持增长,各细分市场存在领先厂商和竞争格局(例如PLM与工程软件市场由达索、西门子、PTC、Autodesk等主导[23];EDA市场则由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主导)。各咨询机构定期发布工业软件市场分析报告,将其作为独立行业进行研究[20]。很多国家也将工业软件产业视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板块,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路线。以中国为例,“工业软件产业”被明确列为需攻关的重点,高端工业软件(如工业仿真、CAD/CAE、EDA等)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以期补齐短板。产业视角还关注工业软件的商业模式转变,例如传统许可制向订阅制、云服务模式的转型,以及产业生态的构建(开源生态、开发者社区、产学研合作等)。
  • • 从应用行业(客户/市场应用)视角,工业软件可以进一步按照下游所服务的具体工业门类来分类。不同工业行业(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对软件有特殊需求,因此出现了一些按行业定制的解决方案或细分市场。例如,过程工业(化工、能源)有专门的流程模拟和控制软件(如Aspen HYSYS用于化工流程模拟),建筑工程行业有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电子行业有PCB设计工具,医疗器械行业强调符合法规的设计控制软件等等。技术媒体和行业机构有时按应用领域划分工业软件市场份额,反映各行业数字化程度。例如有报告指出离散制造业(如汽车、机械)与流程制造业(化工、制药)对工业软件的需求侧重不同,前者更依赖CAD/PLM/MES,后者更依赖过程仿真和控制系统等等。这种视角强调工业软件如何满足特定行业工艺和流程,以及在不同行业的渗透率和成熟度。

综合以上,工业软件起初只是制造领域的一个技术分支(领域视角),但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生态和巨大经济规模的产业(行业视角),并在各行各业的工业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今我们通常使用“工业软件”作为广义术语来涵盖所有这些为工业活动提供支持的软件工具集 合。而在特定语境中,也会区分更细的类别称谓:例如仍会专指“EDA软件”表示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或用“工业仿真软件”指CAE/数字孪生类工具等。这体现了工业软件内涵的层次性:既是统一的大领域,又包含众多子领域。

当今分类体系综述

基于历史演进和权威来源分析,可以提出当今工业软件领域的一个系统分类体系框架:

  1. 1. 按产品生命周期功能划分(纵向维度):
  2. 2. 研发与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包括有限元分析CFD等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品配置与仿真、工业仿真与数字孪生等。主要支撑产品概念形成与虚拟验证。
  3. 3. 工艺规划与制造类: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数控(NC)编程软件、机器人离线编程、车间排产与调度软件等,连接设计与生产执行环节。
  4. 4. 生产执行与控制类:制造执行系统(MES)、过程控制软件(DCS/SCADA)、工业控制器软件(PLC编程、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控制软件、设备监测与维护软件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与优化。
  5. 5. 运营管理与协同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包括PDM)、供应链管理(SCM)中面向制造部分(生产计划、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中制造模块、工业质量管理(LIMS,QMS)软件、资产管理(EAM)等,用于企业管理层面协同决策和资源配置。
  6. 6. 售后服务与运营优化类:现场服务管理(FSM)、远程监测诊断、工业大数据分析(OEE分析、预测性维护)、客户定制配置工具等,覆盖产品交付后的服务及反馈改进。
  7. 7. 按支撑技术类型划分(横向维度):
     以上各类纵向应用,均受到一些共性数字技术平台支撑,如工业物联网平台(负责设备连接与数据采集)、工业云与边缘计算平台、网络安全(工业控制安全、防护软件)、工业数据分析与AI工具、低代码/二次开发平台(用于定制工业应用)等[19]。这些支撑技术本身也属于工业软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各业务应用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并互联互通。
  8. 8. 按工业行业应用划分
     针对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高科技、能源、医药等不同行业,可以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行业特定的软件解决方案。例如:
  9. 9. 汽车/航空制造:重点使用CAD/CAE/PLM进行复杂产品设计,MES进行装配过程管控,仿真技术用于整车/整机性能验证,且满足行业标准(如航空AS9100质量系统)。
  10. 10. 半导体/电子:EDA工具是核心,用于IC和PCB设计,辅以Fab厂的生产执行软件、良率分析软件等。
  11. 11. 流程工业(化工、石油):过程建模与仿真软件(如Aspen)、DCS/先进过程控制(APC)软件是关键,MES用于批次跟踪,强调和安全/环保系统集成。
  12. 12. 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广泛应用CAM、数控编程软件,PLM管理产品配置变型,MES与SCADA结合优化车间生产。
  13. 13. 医疗器械/制药:需要遵循法规的电子记录和过程追溯软件(符合FDA 21 CFR Part 11等要求),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也是一类工业软件,用于质量控制。 等等,每个行业都有定制化的模块或功能,但其基础仍可对应到通用工业软件架构上。

以上分类体系试图平衡功能视角与行业视角,体现出现代工业软件横跨技术栈与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咨询机构如Gartner、IDC等报告以及工业软件领军企业的产品架构,都大致印证了这一全景分类。例如,IoT Analytics的工业软件市场报告将设计/工程、制造、供应链、服务并列为价值链环节软件组,同时列出通用技术软件组,与上述划分基本吻合[17][19]。可以说,在今天,“工业软件”作为一个整体领域,已经建立起涵盖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各环节、多技术支撑的平台化体系,其分类框架既反映了软件功能模块化分工,也反映了工业企业数字化需求的各个层面。

结语

纵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软件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内涵和外延都经历了巨大的扩展。从最初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少数技术萌芽,到后来工程设计软件与EDA两大分支并行兴盛,再到全面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运营各方面的软件生态形成,工业软件完成了从技术领域产业板块的蜕变。历史上对工业软件的称谓和分类也不断演进:早期侧重称“工程软件”或按照具体功能命名(CAD、CAM、CAE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类软件在制造业数字化中的重要性凸显,开始以“工业软件”概括这一整体领域,而特定重要分支如EDA仍作为独立类别得到强调[9]。这种演进反映出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如今我们在讨论工业软件时,必须以系统思维看待其分类体系:既要认识到CAD/PLM、MES、EDA等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别和专业深度,又要看到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制造业数字化的神经网络,缺一不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更高级仿真、元宇宙式虚实融合等新技术融入,工业软件体系还将继续拓展边界、丰富内涵。但无论技术如何演变,其服务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核心使命不变。作为领域,它将持续孕育新方法新工具;作为行业,它将不断涌现新企业新生态;作为产业,它将在全球制造版图中扮演愈加关键的角色。这正是工业软件令人瞩目的演化之路,也是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其分类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来源:全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资讯
SystemNastranAbaqus电路二次开发半导体通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UGWindchill云计算BIMPLMCAPP数字孪生物流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17
最近编辑:1月前
易赋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粉丝 5文章 7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工业软件风云榜:3DCAD之生态

虽然基于一个模型或者思想体系去看一个领域总会有局限性(自己搬自己,力气再大也搬不动)。但在没有更好的思想体系前,总比没有的要好。工业之启示信息之间的差异就是信息。我们是从产业视角看工业软件,从行业视角看工业软件,还是从领域视角看工业软件,看到的是不一样;我们是用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工业软件,还是用印度人的视角来看,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是软件从业者看工业软件,从客户视角看软件,从工业软件产业链供应商看工业软件,从各级政府的角度来看,从国内上市企业的视角来看,又不一样了。基于不同视角看到的价值观统一了,可实现彼此的需求与梦想,就形成了群体动机的初始条件。Source:工业软件先锋论坛 Created by: 易赋没有计算机之前,也没人想到从此以后,我们会基于计算机发展出来方法;没有基于机床加工或者其他加工工艺之前,我们CAD软件的功能目的何在;如果设计只是画个3D模型,那模型只要形状大概达到目的即可,无需精确尺寸,那这肯定达不到制造业的需求;现在我们大概把成形工艺分为三种方式:增材制造、等材制造、减材制造。基于这三种制造方法,基于这三种还需要发明其他辅助工艺让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同样,对成形过程有要求,质量达到要求的同时也得保持一致性;加工速度也是指标;工艺成本也是指标;基于这种工艺的材料成本也是指标。我们还需要发明支撑设备,把不同的工艺连接在一起。所有这些元素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目标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对这些元素的变化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最优的输出。如上图所示:每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按照这个时间递减岂不是到第十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之后就没有工业革命了。Source:工业软件先锋论坛 Created by: 易赋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市场需求,不了解需求,我们就没有方法把市场进行分类,也没有办法对市场进行定义与细分,再向后,我们就没有办法制定向对应的市场策略。说白了,就是我们得知道客户在哪里,是怎样的,我们才能制定策略。就在制造过程一样,我们也需要把市场需求精确定义出来,我们也需把需求用最快的速度转换成产品,我们也快速的捕获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也需要快速构建环境让消费者尽快产生购买决定。在这个时代,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物联网(IoT)把消费者数字化(你的数字化人比你自己还要你自己);通过工业互联网(IIOT)把制造业的资产给数字化;工业软件正基于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往自主决策系统发展,把消费者的需求转换成制造业的设计与生产需求。未来的工业软件终极目标是不再需要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来使用,也许有很多一部分功能已经参与到客户端的互动中。工业软件之生态现在工业软件基于数据视角可以分成四类:产生数据的工业软件,使用数据的工业软件,管理数据的工业软件,管理软件的软件。在这四类里面都可以产生自己的生态体系,相对来说生态体系内的收购对很多对软件公司来说更有把握一些。另外从收购的角度来看,我们把收购也可以分为四类,生态内的公司收购,工业软件上下游的公司收购(产业链),多学科领域的收购(跨界),不同平台间的收购打通C2M。Source:工业软件先锋论坛 Created by: 易赋CAD软件是工业软件中产生数据的软件,也相对其他软件来说出现的时间更早,发展至今也形成了较高的壁垒,这个壁垒不仅仅是核心组件的壁垒,生态壁垒也是不容忽视的地方。当年阻碍国产2D软件普及的地方可不仅仅是画图功能,还有的是基于AutoCAD软件丰富的插件。就像今天Apple手机上的App一样。3DCAD软件也有非常丰富的第三方插件(Third Parties)或者Solution Partners,一款好的3DCAD软件有着丰富的API接口,第三方合作伙伴可以基于此接口把行业模块或者功能模块加到其CAD中区。而CAD软件公司自己开发的,他们叫模块,第三方开发的他们叫插件,如果这个插件被收购了,也就叫模块了,就是这么转换的。我们在此做一些扩充,基于新的使用场景(不是应用场景),定义了新的细分市场,也就有了新的软件,比如Onshape基于云的使用场景,Shrap3D基于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基于平台化布局,也出来了新的细分市场与新的软件,如DS 3D Experience,Autodesk Fusion360,Siemens Xcelerator Platform。Source:工业软件先锋论坛 Created by: 易赋CAD软件目前好像CIMDATA把他分为三类,单一性的功能CAD(Single-Attribute),就是指负责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逆向工程,工业设计;面向中小型企业的CAD(Design-Focused),他们也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模块差不多在30-50个之间。还是多学科的CAD(Multi-Discipline),覆盖的模块在100-150个之间。这些软件除了自身的模块以外,还有着丰富的生态体系,比如Rhino,生态体系就很丰富。SolidWorks生态体系也极其丰富。Source:工业软件先锋论坛 Created by: 易赋CAD软件生态体系分类及公司:以SolidWorks为例再引用下上次的主题:工业软件,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来源:全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资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