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一般是指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于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水平以及改进工业设备性能的各类应用软件[1]。从不同视角来看,工业软件既可以被视为一个技术领域(涵盖多种面向工业的软硬件技术和工具),又可以被视为一个产业(有众多专门的软件厂商、成熟的市场和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行业领域。这种多重属性源于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最初它只是工程技术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成为支持工业各环节数字化的基础支撑。本文以历史时间线为主线,系统梳理自20世纪中期(约1950年)以来工业软件的演化脉络和分类体系的变化,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工业软件的定义、范畴划分如何随着核心技术发展、新应用领域和新工业需求的出现而不断扩展和调整。研究将综合参考主要咨询机构报告、头部工业软件企业观点、行业组织分类标准和技术媒体的分析,力求全面严谨地展现工业软件领域(或产业)的分类体系演进。
1963年,Ivan Sutherland在麻省理工学院演示“Sketchpad”系统,被公认为第一个图形交互式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程序。这标志着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拉开序幕。图中Sutherland正使用光笔在CRT屏幕上绘图,这种人机交互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尝试[2][3]。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一方面,在制造领域出现了数控机床(NC)的概念,例如1949年约翰·帕森斯(John Parsons)在数值控制加工上的尝试,被视为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滥觞[4]。另一方面,计算机图形学的兴起催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最早尝试。1963年,MIT的Ivan Sutherland开发了Sketchpad交互绘图系统,证明了工程设计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在计算机上完成[5]。几乎同时,通用汽车公司和IBM合作开发了DAC-1系统,实现了汽车车身曲面的计算机图形设计[6]。这些早期系统规模有限、主要存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的试验项目中,当时还没有形成“工业软件”行业的概念,只是将其视作工程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尝试。总体来看,50-60年代的相关软件更像是工程工具领域的萌芽,其功能单一且高度定制化,并未形成商品化市场。
进入1970年代后,工业软件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逐步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一是机械工程领域的CAD/CAM/CAE软件: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出现了商用CAD/CAM软件公司,如法航工程师Pierre Bézier在1960年代开发了UNISURF系统用于汽车曲面设计;1971年美国MSC公司开始向工业界提供NASA开发的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用于复杂结构强度仿真[7][8]。此时期,被称为“工程软件”或“技术软件”的市场开始形成,包括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的软件。这些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率先应用,并逐渐向其他制造业渗透。二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随着集成电路迅猛发展,芯片设计所需的自动化工具应运而生。早期大公司(如IBM、惠普等)在70年代内部开发了一些芯片设计辅助工具,但EDA产业真正兴起于1981年前后[9]。据记载,1981年标志着EDA作为独立产业的开端。当年多家专业EDA公司创立(如Daisy Systems、Mentor Graphics和Valid Logic,被称为“DMV”三家公司),开始提供面向IC版图设计、电路模拟等商用工具[9]。此后几年内,EDA领域百花齐放,多家公司各自专注于芯片设计流程的不同环节,推动了半导体设计流程的标准化。1984年召开了第一届设计自动化大会(DAC)产业展会,1986年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问世[10],EDA软件工具链逐步完善。可以看到,在70-80年代,面向机械产品的CAD/CAE/CAM软件和面向电子电路的EDA软件几乎是并行发展的:前者常被统称为“工程设计软件”或“工业控制和设计软件”,后者则被独立称为EDA。然而,两者都是服务于工业研发制造过程,只是应用领域不同。这个时期“工业软件”一词尚未普及,人们更多按照应用领域称呼,如机械CAD/CAM行业和电子EDA行业各自发展,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工程技术软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工业软件迎来了范畴扩展和集成融合的阶段。一方面,制造企业对软件工具的需求从设计环节向上下游拓展,推动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概念的诞生。CAD/CAE软件需要与产品的配置、版本、变更管理结合,于是出现了用于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PDM/PLM系统(例如达索系统在90年代中期推出ENOVIA,PTC在1998年前后推出Windchill等)。PLM软件将设计、分析与工艺规划、变更控制等流程统一管理,被视为“工程软件”向更广业务流程渗透的标志。另一方面,制造执行和生产运营类软件兴起,以填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底层设备控制系统之间的空白。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念在这一时期被明确提出:1990年左右成立的制造企业解决方案协会(MESA)开始定义MES的范围和功能,为行业提供指导[11][12]。ANSI/ISA-95等国际标准将MES定位于企业级ERP和车间控制(SCADA/控制系统)之间的第3层,并在2000年后进一步细化了MES涉及的生产、质量、物流、维护等功能领域[12]。由此,工业生产管理软件作为独立门类被确立。此外,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如DCS分布式控制系统、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软件、PLC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工具)在流程工业和制造业中广泛部署,实现对工厂设备和过程的数字化控制与监测。这些软件虽然更偏向自动化控制领域,但也是工业软件版图的重要组成。
综合来看,90年代的工业软件从研发设计环节向生产执行、资源管理等环节延伸,逐渐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工业软件的定义也随之拓宽,不再仅指CAD/CAM等工程设计工具,还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制造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多层次软件。许多企业和咨询机构开始使用“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或“工业软件体系”这样的概念来统称这些软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理念,希望用统一的软件集成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CIM理想化色彩浓厚,真正实现还有困难。然而,它预示了未来工业软件走向集成融合的大趋势。总体而言,1990年代是工业软件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相关软件公司蓬勃发展,市场分类日渐清晰,工业软件作为一个产业领域开始受到重视。
进入21世纪2000年代,工业软件领域经历了大量产业整合和概念升级。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形成了几大全球性的工业软件企业:例如西门子公司在2007年收购UGS公司(后者由Unigraphics和SDRC等CAD/PLM公司合并而成)、达索系统公司在2000年代收购ABAQUS(有限元分析)、DELmia(数字化制造)、Autodesk通过收购扩展AEC(土木建筑设计)等新领域,PTC公司也并购了多个垂直软件厂商。这些整合使工业软件产品线更加完整,从设计、仿真到生产管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数字制造”与“数字企业”概念开始盛行。制造业迎来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希望建立从产品概念设计到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的贯通数字链条(日后称为“数字主线”或Digital Thread)。为此,PLM系统与ERP、MES、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的集成变得更加紧密,工业软件从单点工具走向集成平台。例如,西门子在2010年前后提出“数字工厂”战略,将CAD/PLM软件与自动化控制软件相结合,提供一致的数据环境。又如,GE等企业提出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将工业软件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工业软件被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成为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数字底座。各大咨询机构也开始把工业软件纳入更广义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讨论范畴,强调其对制造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代中后期,机械领域与电子领域的软件开始交融。例如,机械CAD/PLM巨头西门子于2016年斥资45亿美元收购EDA公司Mentor Graphics,将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纳入自身工业软件版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电系统协同设计需求[13]。这种并购标志着工业软件领域多年存在的机械/电子“两分天下”开始走向融合:制造企业设计的产品往往既包含机械部件也包含电子元件,因而需要统一的数字化设计平台。通过收购EDA厂商,传统PLM公司试图提供跨越机械与电子设计的综合解决方案。与此同时,EDA行业本身也经历了整合,Synopsys和Cadence通过并购成长为IC设计工具的双寡头,与西门子(Mentor)并列为EDA“三强”,使EDA成为工业软件版图中不可或缺且高度专业化的一支。总体来说,2000年代的工业软件产业格局更加成熟和集中,各细分领域(CAD、CAE、PLM、MES、EDA等)都有明确的领先厂商和市场定位,“工业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010年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背景下,工业软件迎来了新技术融合和范畴急剧扩张的浪潮。物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兴起,将工厂设备、生产线通过传感器和网络连接到云端,实现数据采集和监控。诸如通用电气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设备联网、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的软硬件结合方案。这类平台软件拓展了工业软件的边界,将设备层数据管理与企业IT系统衔接起来,成为工业软件新的组成部分。数字孪生:随着仿真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概念在2010年代中期流行开来。数字孪生指的是产品或设备的虚拟数字模型,与实物同步运行用于模拟性能、预测故障等[14]。这一概念整合了CAD/CAE(用于建立高保真模型)、物联网(用于获取实时运行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体现出工业软件在设计、仿真和运维全生命周期的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与工业智能化:AI技术在本年代逐步融入工业软件,例如利用机器学习进行产品优化设计(生成式设计工具可以基于AI快速迭代出优化方案[15])、用深度学习进行质量检测和预测性维护、在制造执行系统中引入智能调度和自适应控制等。这使得“工业AI”成为热门领域,传统工业软件供应商和新兴AI公司都推出相应解决方案,将AI嵌入CAD、CAE、MES等软件中以提升自动化与决策支持能力。云计算与SaaS化:工业软件的部署模式也在此阶段发生变化。过去复杂的CAD/CAE/PLM软件多为本地部署,但2010年代后云计算的成熟使得部分工业软件逐步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如Autodesk推出基于云的Fusion 360 CAD平台,仿真软件借助云端高性能计算提供按需服务。这降低了中小企业使用高端工业软件的门槛,也改变了厂商的商业模式,从卖许可证转向订阅服务。各大工业软件厂商开始将产品云端化、平台化,并提供生态接口让第三方开发者扩展功能。
在工业4.0推动下,工业软件的定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宽泛。咨询机构IoT Analytics在其2024年报告中将工业软件分为14个主要类别,归纳为**“核心工业价值链软件”和“通用支撑软件”两大部分[16]。核心工业价值链软件包括研发设计类(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等)、制造执行类(机器控制、制造运营管理MOM、设备资产管理EAM 等)、供应链类(供应链计划设计、供应链执行)以及服务类(现场服务)软件[17][18]。而通用支撑软件则指面向工业场景的通用数字技术,如云基础设施与服务、网络安全、虚拟化、远程访问、数据与分析等[19]。这一分类体现了当今工业软件生态的广度**:既涵盖传统上直接服务于设计和制造流程的专用软件,也囊括了支持工业数字化转型的IT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工具。换言之,“工业软件”如今既指垂直领域应用软件,也包括许多横向通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实现形式。各类别软件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约1460亿美元,预计本世纪20年代后期将达到数千亿美元级别[20]。其中,云服务类软件是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在核心工业软件中EDA被预测为增速最高的类别[21]——这与近年来半导体行业的旺盛需求相吻合。
2024年工业软件市场格局概览:IoT Analytics将工业软件划分为核心价值链和通用软件两大部分,共5组14类应用。图中柱状图展示了工业软件市场2018–2030年的规模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5%),右侧列出了一些主要厂商(既包括西门子、达索、PTC、SAP等传统工业软件巨头,也包括微软、AWS等跨界IT厂商,以及Synopsys、Cadence这类EDA领导者)。当今工业软件生态涉及广泛领域和多元参与者,呈现出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20][22]。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可以发现,对工业软件的属性认知和分类体系是动态演进的,并取决于所处视角:
综合以上,工业软件起初只是制造领域的一个技术分支(领域视角),但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生态和巨大经济规模的产业(行业视角),并在各行各业的工业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今我们通常使用“工业软件”作为广义术语来涵盖所有这些为工业活动提供支持的软件工具集 合。而在特定语境中,也会区分更细的类别称谓:例如仍会专指“EDA软件”表示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或用“工业仿真软件”指CAE/数字孪生类工具等。这体现了工业软件内涵的层次性:既是统一的大领域,又包含众多子领域。
基于历史演进和权威来源分析,可以提出当今工业软件领域的一个系统分类体系框架:
以上分类体系试图平衡功能视角与行业视角,体现出现代工业软件横跨技术栈与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咨询机构如Gartner、IDC等报告以及工业软件领军企业的产品架构,都大致印证了这一全景分类。例如,IoT Analytics的工业软件市场报告将设计/工程、制造、供应链、服务并列为价值链环节软件组,同时列出通用技术软件组,与上述划分基本吻合[17][19]。可以说,在今天,“工业软件”作为一个整体领域,已经建立起涵盖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各环节、多技术支撑的平台化体系,其分类框架既反映了软件功能模块化分工,也反映了工业企业数字化需求的各个层面。
纵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软件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内涵和外延都经历了巨大的扩展。从最初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少数技术萌芽,到后来工程设计软件与EDA两大分支并行兴盛,再到全面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运营各方面的软件生态形成,工业软件完成了从技术领域到产业板块的蜕变。历史上对工业软件的称谓和分类也不断演进:早期侧重称“工程软件”或按照具体功能命名(CAD、CAM、CAE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类软件在制造业数字化中的重要性凸显,开始以“工业软件”概括这一整体领域,而特定重要分支如EDA仍作为独立类别得到强调[9]。这种演进反映出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如今我们在讨论工业软件时,必须以系统思维看待其分类体系:既要认识到CAD/PLM、MES、EDA等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别和专业深度,又要看到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制造业数字化的神经网络,缺一不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更高级仿真、元宇宙式虚实融合等新技术融入,工业软件体系还将继续拓展边界、丰富内涵。但无论技术如何演变,其服务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核心使命不变。作为领域,它将持续孕育新方法新工具;作为行业,它将不断涌现新企业新生态;作为产业,它将在全球制造版图中扮演愈加关键的角色。这正是工业软件令人瞩目的演化之路,也是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其分类与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