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低:20 个 IO 点逻辑代码,资深工程师要写 2-3 天,调试还需 1-2 天;
错误率高:少一个分号或写错逻辑运算符,就可能导致停机甚至安全隐患;
协作难:工艺工程师懂工艺不懂 ST,PLC 工程师懂 ST 但常误解工艺意图,沟通往往反复三四轮。
为破解困境,我们在 Altair AI Studio 中构建了一个多智能体开发流程,把 ST 开发拆解成 5 个阶段:
问题输入:工艺工程师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
Prompt 解析:需求被结构化成变量、逻辑条件和约束;
LLM 生成代码:大模型(如 Qwen、DeepSeek)自动输出符合 IEC 61131-3 标准的 ST 程序;
LLM 验证代码:这是关键环节!验证代理对生成的 ST 代码做双重检查:
语法验证:变量是否定义、逻辑是否完整;
规范验证:是否符合 IEC 61131-3 标准、变量命名是否清晰;
逻辑验证:对常见场景(急停、延时)进行虚拟测试。(为什么要有这一步?因为 ST 是“硬件直连语言”,语法/逻辑错误可能直接导致生产停机。验证环节能在上线前捕捉风险,把返工成本降到最低。)
返回 ST 代码:输出可直接运行的代码,并附带详细注释。
构建完成后,整个流程可以一键部署到 AI Hub。
工程师只需调用一个 API,把自然语言需求传进去;
背后自动走完 解析 → 生成 → 验证 → 输出;
返回结果就是可直接落地的 ST 代码。
这意味着:不再需要逐行编码,也不必反复调试,工程师可以把时间放在工艺设计和项目交付上。
基于 AI Studio + AI Hub 的多智能体 ST 开发方案,实现了从“人工硬扛”到“AI 全流程”的升级。尤其是代码验证环节,让生成代码可控、可靠,避免了生产停机风险。最终,通过 AI Hub 部署为 API,企业可以把这一能力嵌入到日常开发流程,实现更快的交付、更低的调试成本、更高的生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