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仿真秀课程VIP订阅用户群体中,活跃着一大批目标明确、行动力强且学习刻苦的仿真学习者。他们的身份各异:既有初入职场、渴望提升专业技能的研发工程师,也有深耕学术、探索知识边界的高校本硕博学生,还有致力于科研创新的教师。这些学习者始终以积极的姿态钻研设计仿真技术,其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令人动容。
今天,我们将聚焦一位有着优异表现仿真学习者,希望他的经历能为更多仍在仿真领域深耕的学习者注入力量,助力大家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让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赋能自身成长的坚实动力。以下是正文:
参加2025清华大学博士开始典礼
2025清华大学阅兵升旗
我本科读的是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却因为选择了与“子弹侵彻”相关的毕业设计,硬把自己推到了有限元仿真的门口。零基础的我在文献和报错之间反复横跳,直到偶然在仿真秀官网翻到战斗部仿真-陈老师的《全面详细高效的LS-DYNA爆炸与冲击数值模拟基础入门11讲》,才第一次感到这门艰深技术可以被系统拆解、循序掌握。
图1:课程内容
寒假里,我把这门课从头到尾刷了第一遍,唯一的诉求是“先跑起来”。跟着视频把ANSYS与LS-DYNA的菜单逐个点过,再用课程附带的模型成功复现了子弹侵彻算例。当残差曲线第一次收敛,我对有限元软件不再只有敬畏,而是有了“可以对话”的踏实感,也为后续毕设实验攒下了最宝贵的操作手感。
进入毕设中期,论文进度卡壳,我再次回到课程,这次带着问题学。为了批量生成弹靶耦合模型,我学会了用Python脚本自动拼接k文件;为了准确提取弹体姿态,我在Ls-Prepost里抓取节点坐标并用SVD计算方向向量。这些技巧直接写进了方法章节,更重要的是,它们把“能跑”的模型升级为“能讲道理”的模型,最终让我把传统有限元模型与神经网络融合,完成了2000组装甲抗弹性能的批量预测与交叉验证。
暑假改投论文前,我第三次打开课程,这次只想把故事说圆。重新梳理后,我终于弄懂了接触算法中罚函数法的能量解释,也明白了缩减积分单元如何既防剪切锁又避免零能模式。这些理论细节被我悉数补进“实验依据”与“数值验证”章节,让审稿人挑不出硬伤,也为后续更高层次的模型改进埋下了伏笔。
图2:弹靶几何关系设计
图3:弹靶几何尺寸设计
图4:参数化弹靶系统数值模型的搭建
图5:参数化弹靶系统数值模型中装甲网格的生成结果
图6:装甲几何参数优化流程
图7:装甲厚度参数优化结果
图9:基于神经网络的装甲抗弹性能预测可有效解决仿真中出现的网格畸变问题
这门课程之所以令人敬佩,并不止于它把复杂的爆炸与冲击课题拆成了可执行的步骤,更在于它把“严谨”与“温度”同时写进了每一帧画面。战斗部仿真-陈老师的语速、板书、乃至鼠标停留的时长,都像经过精密调谐的算法,既不给学习者陡增焦虑,也不让任何关键信息悄然溜走;它让人相信,再陡峭的知识壁垒也能被耐心与系统拆解成拾级而上的台阶。
每当深夜的实验室只剩风扇声,我重播课程片段,都能感到屏幕另一端有人在轻声提醒:“别怕,这一步你可以。”这份被理解的踏实感,是任何零散教程都无法复 制的稀缺体验。
如今我已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未来研究方向也与仿真息息相关。在博士阶段,我计划继续通过平台考取LS-DYNA官方认证,把实践能力做得更系统;同时盯紧它的内推通道与行业招聘信息,让科研合作与职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
能把“学会”“发 论文”“找工作”三件事串成闭环的平台并不多见,而仿真秀正是这样一个直面痛点、真正实用的宝藏:
对于刚入门的新人,它像耐心的师兄师姐,从快捷键、UI讲到完整算例;对于科研工作者,它又像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既给操作路径又给理论注脚,让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切入新方向;
对于求职导向的学习者,授课导师多来自一线企业与高校,学完即可降低面试难度、无缝衔接实际项目。更难得的是,它从不把“上岸”当作终点——课程更新、社区答疑、证书体系、内推通道,像一条条仍在生长的航线,把个人成长与行业脉动牢牢绑在一起。
于是,学习不再是孤岛上的自救,而是一场与时代同频的远航:听得见市场的风声,也看得见学术的灯塔。
我在仿真秀官网订阅的课程
战斗部仿真-陈老师的订阅用户交流群
最后恭喜Workfan同学获得仿真秀奖学金,具体评选规则请见下文。
活动四:仿真难题-求助仿真专家团
开学之际,无论是深入学术研究的“课”研人员,还是忙碌于企业项目的技术人员,仿真的复杂与挑战总是如影随形。Fluent、COMSOL、Abaqus、PFC、LS-DYNA、Maxwell……这些软件你是否正在为其中的某个操作或案例而苦恼?课程设计做不出,毕设仿真卡壳,科研竞赛缺算例,企业项目外包又怕踩坑?别担心,仿真秀为你一键秒解所有难题!
快来仿真秀,发布你的仿真需求,让我们助你在学术和职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