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耐力挑战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挑战电动汽车三电性能极限,测试技术水平的共同选择,之前完成挑战的已经有保时捷TAYCAN,小米Yu7,刚刚还有小鹏新P7。
以及在CLA之后,奔驰真正派出了自己的赛道实力组选手AMG GT XX概念车——AMG在电动化时代的第一份答卷。
具体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奔驰官方的介绍:

我挑些重点说说:
1)这不只是24小时耐力挑战,人家干脆搞了个7天挑战(开了40,075km),这基本意味着与之前的一般24小时挑战赛相比,在这里对三电系统能耗、能效、热管理的性能+可靠性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
2)360km/h的极速,300km/h的行驶平均速度(充电VS速度的最优平衡点)无疑是非常炸裂的,尤其是这个300km/h的平均速度,比起一些只能极速快一下子的品牌,这300km/h的长时间行驶含金量太高了——这无疑主要来自于:车身风阻优化设计,优秀的奔驰自研的轴向电机,以及这块定制开发的电池。
3)测试平均充电功率850kW,充电约5分钟续航增加400km(WLTP)——我大胆猜一下,这次奔驰AMG使用的策略就是充5分钟(就用中低电量的最快充电区间)补够400km,立即再跑,毕竟充电只要时间长一些,平均功率就必然要往下降,850kW这么高的值只能是尽量在高功率区间保持才能完成的数据(但是这值已经高的惊人了)。

4)三电系统+电机:奔驰AMG官方也介绍了:这是AMG EA的专门的电动化平台的(第一款 ?)量产产品。奔驰自己的创新轴向磁通电机相比当前的径向磁通电机仅需其1/3的重量和体积,便可输出同等功率;3部电机强劲动力超1,360hp;动力系统则是响应速度和精准度堪比F1赛车驱动系统,持久性如同燃油发动机。所以可以保证:8天不停歇运转+超35℃气温+电机高负载输出+电池快充快放,对电驱系统提出严苛考验。高温高速持续输出下,GT XX动力系统始终稳定如初——不难看出,长时间应对产热,是个考验。

5)当然就是这块电池了:官方的总体介绍中是这样说的:源自F1赛车高性能电池:3大核心技术,包括输出能力强劲且持久的全新四元电池、电芯直接冷却系统和800伏高压架构。
那我们结合官方公布的公开资料,再看看还有什么细节可挖。

关键词1)四元电池:考虑到该车的定位,高性能的表现,电池化学体系的基础是三元基本无疑。而奔驰AMG也说的是四元,在业内其实大家都知道,四元电池基本就是镍钴锰铝材料NCMA——你基本可以理解为NCM和日韩用的很多的NCA的“杂交”,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要的就是镍系材料的高能量高性能。
关键词2)有模组:上面这个图不难看出应该是20个模组(左右)的样子,一个模组你要是费点劲数数,大概是7*22的样子,这样算出来这个电池包有大概20*7*22=3080只电芯——真是不少。其实大家如果有这块电池的总能量,也可以算一下单体的电量,能量密度什么的,还是很有意思的。看来德国人就是喜欢用模组,以及你们为啥瞧不上呢?这不做的性能也挺好的?而且还可以维修。
关键词3)圆柱电芯:从图中不难看出这肯定是圆柱,然后有意思的点就是,这个电芯明显是比较细长的,完全不是46圆柱的胖饼干筒风格——那笔者基于以上的整车性能大胆估计一下:直径最多到30,但是多细就不一定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我觉得a)本来圆柱做太大就不太好做,掉入杂质做极耳的难度都会增加,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曾经表达过我完全不认为46是圆柱的最优选;b)更细的圆柱,更大的比表面积才有利于更好的换热,而这应该也是这辆车能够在极端工况下搞定热方面考验的主要贡献者。以及说句题外话:方形的麒麟大面水冷,以及这种浸没式冷却,应该才是性能车的最终发展方向,其它的各种技术,在换热面积上都是差点意思。
关键词4)智能直接冷却系统,用非导电油为每一个电芯提供独立冷却——所以这里的直接冷却肯定不是比亚迪的那种冷媒在冷板里,而大概率是直接用油把每一个电芯泡在里面。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了,比起一般的方形电池的雷同,让人是眼前一亮。每一个电芯单独换热,比表面积大,换热热容非常有保证——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这辆车可以极速长时间运行了吧——人家的三电系统就是为了热管理和性能的极致优化而生的。至于笔者为什么能这和推测——AMG搞油冷系统网上之前就有些公开资料,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耐心找一下。
成本?可能要贵一些,但是我们是AMG!就是要做出不同的,骄傲的技术!
We make something different.
小结
基于公开的信息,刘博先写这些。目前网上应该会逐渐有更多公开 信息,我也会重点去德国外网上看看,搬运回来与大家解读,分享。
以及我听说,其实很多中国企业和优秀的工程师都参与过这个项目。做一些以前没有的,不同的技术是很难的,应该是他们许多人前后努力,共同拼搏,才把一个小众的技术路线带到这一天的。
虽然可能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不能直接被刻在这辆车里,但是我还是想说,你们为这个项目付出过那么多,挥撒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你们就是最优秀的,最伟大的工程师。
这5479km公里的记录,标致着中国电动汽车、世界电动汽车产业的共同进步,它应当铭记你们每一个人的贡献。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