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者:Paul Ludwik(1878–1934),奥地利材料科学家,塑性力学领域奠基人之一。
时间:1909年在其著作《Elemente der technologischen Mechanik》中首次提出。
工业驱动:20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兴起(如汽车、铁路),亟需科学描述金属冷加工(轧制、锻造)中的硬化行为。
实验基础: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发现金属塑性阶段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符合幂律关系。
理论意义:首次将塑性硬化行为从定性观察提升为数学公式,奠定现代本构模型基础。
参数 | 典型材料 | 推荐范围 | 物理意义 |
---|---|---|---|
σ0 | |||
n | |||
优势 | 说明 |
---|---|
形式简洁 | |
低应变精度高 | |
物理可解释性 | |
广泛适用性 |
局限性 | 说明 |
---|---|
忽略动态效应 | |
各向同性假设 | |
颈缩后失效 | |
无饱和机制 |
领域 | 具体案例 |
---|---|
金属成形 | |
结构设计 | |
学术研究 |
场景 | 替代模型 | 原因 |
---|---|---|
高应变率加载 | ||
高温成形 | ||
各向异性材料 | ||
动态软化材料 |
Ludwik模型以数学简洁性与物理透明性,在金属塑性力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成功应用需遵循:
精准标定:优先采用0.2%偏移法确定σ0,确保低应变精度;
场景适配:动态或高温场景需扩展模型,避免盲目外推;
验证迭代:通过单单元测试与工程案例交叉验证参数合理性。
未来趋势:随着数据驱动建模的兴起,Ludwik公式或将成为机器学习本构模型的初始化模板,为复杂场景提供快速收敛基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