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残差曲线下降,收敛了?这么草率容易有坑

1天前浏览8


在CFD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工程师盯着屏幕上漂亮的残差下降曲线,满意地点头说"收敛了"。



但残差下降真的意味着计算结果可靠吗?


本文将带你系统了解如何全面判断CFD计算是否真正收敛。



01

残差曲线的表面功夫


残差曲线确实是判断收敛的第一指标,但存在三个典型误区:


1.局部不收敛的掩盖

在电磁阀的某流阻计算中,虽然整体残差已降至1e-5,但进口压力的波动仍然超出5%

2.各方程收敛不同步


如下面这个图,动量方程捡到1e-5以下,连续性方程还在1e-2。



3.伪收敛陷阱

在某些情况中也会出现,残差1e-4水平维持300步迭代后突然反弹上升



02

严谨的收敛判断流程



一个严谨的CFD收敛验证应该包含以下步骤:


1.残差下降至合理水平

通常我们定义残差在1e-4~1e-6区间内,综合其他的因素判断,可以认定为收敛。


2.关键物理量达到稳定状态

在稳态计算中,我们需要实时监控关键物理量的变化,在残差达到1e-6后,关键物理量若仍处于波动状态,那需要仔细判定是否收敛。


3.满足基本守恒定律:

即进出口的流量偏差小于0.1%


在Fluent中可以通过查看net值来判断。



4.通过网格独立性验证

即关键物理量的计算结果随着网格数量增加,变化趋势逐渐减小。


下图为一个简单管路的流量计算结果随网格数量增加的变化程度。


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湍流模型,不同的残差标准,以及边界层数量对应的网格无关性检验曲线。


他们计算的残差曲线都很好,那么可以判定为收敛的是哪条曲线呢?





给3秒钟时间来判断下:

下翻查看答案。


答案揭晓:


当然是红色啦


因为其他几条曲线的流量计算结果随着网格数量增加而增加,且变化率呈上升的趋势。


只有红色的曲线的流量结果随网格数量增加,变化率是呈下降趋势。

证明,网格数量对流量结果的影响性在缩小。


流量计算结果收敛。



关于网格无关性检验,再多说点,因为真的很重要:




推荐使用三层网格验证法:

  1. 基础网格(Coarse):如100万网格

  2. 中等网格(Medium):在基础网格上加密30-50%

  3. 精细网格(Fine):再加密30-50%


判断标准:
当计算结果随着网格加密的变化率逐渐减小时,可认为结果收敛。


若中等网格和精细网格的计算结果偏差在误差影响范围内,那么可以使用中等网格的结果来提高计算效率。


注意:

  • 加密应当系统性地进行(整体加密或关键区域加密)

  • 同时观察流场细节的变化,而不仅是宏观参数



关于使用workbench参数化来进行网格独立性

检验的方法在下面的历史文章中


一个模型,N种工况的快速计算方法


03

与实验或参考数据有合理一致性


这是验证仿真结果是否收敛的最终试金石。对于实验结果与仿真的对标,有几种方法可以验证结果的收敛


定量对比:

将CFD预测的关键参数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偏差分析


定性对比:

比较流场结构、分离点位置等特征


趋势对比:

验证参数随工况变化的趋势是否一致



04

总结


好的CFD结果不在于残差曲线多么漂亮,而在于能否经得起这五个方面的系统检验。

最后送大家一句CFD箴言:"残差易画,收敛难求;网格易加,真理解忧。"

祝大家,收敛快乐!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FluentWorkbench湍流U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天前
lalalahu~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4粉丝 21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十大常见问题(带答案版)

在结构仿真领域,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在面试时,不仅关注你对有限元原理、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掌握,更看重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即:如何调试模型优化计算效率对标实验数据以及在资源限制下做出合理妥协我整理了结构仿真工程师面试中最常见的十大真实技术问题,涵盖非线性分析、接触收敛、实验验证、多物理场耦合等高频难点。每个问题均提供回答框架、关键技术要点及实战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内容较多,分上下两篇来介绍:本文为下篇06—动态冲击/跌落仿真问题:设计一个电子产品跌落仿真流程,需考虑哪些关键参数(如材料应变率效应、接触算法)?如何平衡计算精度与效率?考察点:显式动力学应用、应变率模型、质量缩放使用。回答要点:显式算法:LS-DYNA/ABAQUS Explicit,时间步长由最小单元尺寸控制;材料模型:启用应变率效应(如Johnson-Cook);接触:通用自动接触+失效准则(如塑性应变>0.2);效率优化:质量缩放(限制动能增量<5%)。07—模态分析问题:在模态分析中,如果仿真得到的固有频率和实验结果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考察点:模态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回答要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材料参数错误:弹性模量E、密度ρ输入不准用实测数据(如拉伸试验报告)更新模型材料参数边界条件不对:仿真约束 ≠ 实验真实固定方式修正边界条件,模拟实验的真实固定方式来更新约束网格太粗糙:关键部位网格不够细,影响刚度计算细化关键区域的网格,特别是振动变形大的位置缺少附加质量:仿真没考虑传感器、螺栓等小质量。在模型中补上传感器、螺栓等小质量,可使用添加质心的方式连接刚度简化过度:螺栓/焊接用刚性连接代替,导致局部刚度偏差用弹簧或接触模拟螺栓/焊接的真实刚度08—优化设计与仿真结合问题:若要通过拓扑优化减重某支架结构,你会如何设置优化目标和约束?后续如何验证优化结果的可行性?考察点:设计变量定义、制造约束(如拔模方向)、静动态性能验证。回答要点:目标与约束:目标为最小化质量,约束最大应力<屈服应力制造约束:添加拔模方向、对称性;验证:对优化后几何进行精细仿真。案例:通过拓扑优化将支架减重30%,但局部屈曲风险增加,后续通过形貌优化添加加强筋解决。09—软件实操细节 问题:在ANSYS中,你用过哪些提高计算效率的技巧?请举例说明。考察点:软件高级功能应用、大规模模型处理经验。回答要点:子模型:全局粗网格+局部细化(如螺栓孔周围);对称性:利用循环对称(如涡轮叶片)减少模型规模;并行计算:设置Domain Decomposition(CPU核数=网格分区数)。10—工程妥协案例问题:分享一个因计算资源或时间限制,你不得不简化仿真模型的案例。简化后如何确保结果可靠性?考察点:工程判断能力、简化合理性评估(如忽略次要特征、线性替代非线性)。回答要点:示例:在风电叶片根部疲劳分析中,因全尺寸模型计算量过大,简化了铺层细节(用等效刚度代替),但通过子模型验证关键区域。最终误差可控(<10%),且节省60%计算资源。重点突出:简化模型的方法,误差以及节省的时间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