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近日,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关于固态电池相关提问时回应称,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2030年前后有望更大的规模化生产。
就在各大车企都在承诺固态电池今年上车、明年量产的同时,技术实力更强的宁德时代却将量产时间一竿子支到了5年之后。
对于固态电池,宁德时代为什么总是如此谨慎,甚至还要时不时地要出来“泼上一盆凉水”?
这究竟是一种竞争策略,还是那个《皇帝的新衣》里爱说实话的“小孩”。
01
初衷不改,固态电池“不掺水”
近日,随着宁德时代半年报的公布,半年大赚305亿元的业绩备受市场关注,宁德时代凭借强悍的技术能力和产能再次书写着中国新能源锂电的神话。然而,就是这样的产业实力,对于固态电池及其量产化却显得格外谨慎。
7月30日,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关于固态电池相关提问时回应称,公司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10余年的研发积累,目前已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目前,固态电池行业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在业内同行、各大车企纷纷将固态电池的量产和装车提前至2026年,甚至是2025年底的时候,宁德时代依然“初衷不改”,不愿意向固态电池的概念里“掺入”一滴水分。
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上很多在研发的固态电池产品其实是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很复杂,要考虑到成本和供应链成熟度等因素。
对此,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曾也表示,就目前来讲,国内市场凡是声称自己能做出固态电池产品的,都是半固态电池,不会有例外。
从原理上来讲,半固态电池依然采用的是液态电池体系。只是液态电解质转化成果冻状态,肉眼看不到而已。它只能帮助我们一定程度上提升电池性能和安全性,但无法实现从半固态向全固态的产品跨越和价值升级。但是,目前用全固态电池的预期,去讲述半固态电池的资本故事,故意模糊半固态电池概念已经成为一种市场习惯性的操作。
对此,宁德时代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里既有珍惜羽毛的孤傲,似乎也藏着对于科学规律和产业安全的敬畏。
02
越是了解、越是担忧,产业化难题超乎想象
世间的道理也许就是这样,越是了解的,可能越加担心;越是无知的,反而越是无畏。
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毓群就曾坦率地“揭短”固态电池的诸多问题。包括电池寿命短,以及在车祸等极端情况下电池破裂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才能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例如,目前发展较快的以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为基础的固态电池,由于其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类似于陶瓷一样又硬又脆又稳定的性质,尽管可以不用担心电池内部温度失控导致电解质分解燃烧,也不用担心锂枝晶穿透隔膜导致的电路起火,但是其易碎的问题,却往往导致其一旦遭受冲击(包括热胀冷缩、充放电是的体积变化)都容易发生碎裂,哪怕裂缝肉眼难辨,对于整个电池系统来说也会造成微短路,不仅会大大降低电池寿命,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
再例如,另一种目前比较热门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基础的固态电池。各大厂家之所以看中它,主要是因为其能量密度相对较高、性能强劲。但是,就像越能干的人往往脾气也越大一样,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一旦电池破裂,硫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不仅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燃烧,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硫等剧毒气体。
此外,另一个比较热门的固态电池概念,“无负极”固态电池也同样是一个“暴脾气”,这种固态电池用锂金属替换了原有的硅碳负极材料,那么电池壳体一旦破裂后,锂金属暴露在空气中,也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分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氧化锂并释放出大量热量,引发火灾。
对此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也在《固态电池专题讲座》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固态电池并非一定就比传统的锂电池更安全。从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的发展,更多地只是减少了隔膜被刺破,电解液受热分解造成燃烧、爆炸的风险。但是在新材料、新工艺上解决不好,固态电池一样会快速衰减,甚至着火爆炸。
03
“切割”与“冷静”,固态电池宁德时代坚守量产时间
如果没有意识到固态电池量产化可能面临的难题和风险,一味地追求大干快上,这可能将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隐患。
抑或,用目前的半固态电池来进行概念偷换,到最后投资者发现仅仅能有限地提升电池性能,但是要想全面完成系统性超越,却只能重头做起,因此痛失固态电池的巨大商机。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似乎都是曾毓群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宁德时代作为行业头部企业难以承受的风险。这也许才是宁德时代一直试图与目前流行的固态电池概念和热度进行“切割”,并且坚守固态电池量产时间的根本原因。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宁德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固态电池的研发,并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据了解其已经成功试制出20Ah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并在从1Ah向20Ah样品的逐步推进中,分别进行了材料性能测试、单体性能研究和整体方案的定型。2024年11月,宁德时代获得了三项固态电池专利。
正是得益于它在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研发、正负极与电解质接触界面问题、锂枝晶抑制以及干法电极和等静压一体成型等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宁德时代在今年1月份还发布了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固态电池样品。
但是,曾毓敏似乎还是不愿意贴上“固态电池”的标签,宁德时代的官宣文件上依然“固执”将这款电池定义为一个陌生的名词“凝聚态电池”。这里没有固态、液态的非黑即白,也巧妙地回避了其间的争论与炒作。
毕竟在宁德时代的眼里,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度为4分(以1-9分为标准),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8分,才能实现小批量生产。
曾毓群也强调,他完全支持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已经在该领域投资了长达十年之久,而且几乎每个月都会了解研发人员在固态电池方面的工作进展,因此对当前的技术瓶颈和难点有着深入的了解。
更为严谨、更为科学地去面对产业变革,固态电池的热潮之下,整个行业确实需要这样“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