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新技术 | 本田公司车辆气动设计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10小时前浏览1

在整车车型的造型开发阶段,核心任务之一是在满足造型需求的前提下,对车辆气动外形进行优化,以降低气动阻力,改善燃油经济性。目前基于优化软件集成CFD计算和响应面技术的车辆外形自动优化流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该方法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单次CFD计算耗时太长(即使在大型集群上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一般也需要几个小时以上),而即便使用响应面技术,一般至少也需要几十或上百的样本点计算数据,这样很难满足造型开发阶段快速评估多种设计方案的需求。

本田公司的专家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统计近似模型和在线敏感性分析等技术,开发出了一个实时气动设计系统。该系统包括近似建模、数据分类、特征值提取、敏感性分析和数据库自动更新等技术要素,可以实现车辆的气动性能和形状敏感性的实时计算,并可以通过自动学习来持续提高精度。

图1是该实时气动设计系统的概念图。图左侧的绿色框为用户屏幕的图像,右侧为系统的计算步骤。如左图绿色方框所示,用户输入车身形状,系统实时显示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形状敏感性。系统的计算步骤显示在右侧,如图所示,计算顺序如下:

(1)从车体外形中提取形状特征值;

(2)从先前计算的数据库中选择这些形状特征值对应的适当分类;

(3)使用该分类的近似模型计算气动性能。


图1 实时气动设计系统概念图

为了利用实时气动设计系统进行计算,需要预先建立数据库并生成近似模型。图2显示了创建以前计算结果的数据库的过程。为了创建数据库,首先基于基准车辆形状使用网格自由变形技术(FFD)生成变形形状。为了确保变形形状不会偏向任何特定方向,使用拉丁超立方体采样的实验设计(DOE)算法控制变形。使用CFD计算变形形状的气动性能值,并将这些值与特征值一起添加到数据库中,然后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近似模型。在用户输入数据时,系统将自动创建数据库。


图2  实时气动设计系统的离线学习过程

如果正在设计的车体外形与数据库中预先储存的数据之间差异太大,则生成的近似模型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预测精度。当实时气动设计系统判断预测精度较低时,则执行附加数据的自动计算,并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将数据添加到数据库中:

(1)新形状落在数据库中的设计空间之外;

(2)新形状位于数据库的稀疏区域中;

新形状的特征值数据到数据库中 特征值中心的欧氏距离用于判断车体形状是否在设计空间内,以及是在稀疏还是密集的区域。

实时气动设计系统中使用的近似模型是计算输出气动性能的函数,从车身形状中提取出特征值作为输入值。近似模型中包含多个参数,这些参数通过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来估计。系统采用Kriging和变分贝叶斯稀疏回归(VBSR)作为近似建模方法。

实时气动设计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根据形状相似性分为几个类别。这些类别完全根据算法自动生成,以提高近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次添加数据时,数据库都会重建类别并重新学习生成每个类别的近似模型。

图3是对数据进行聚类和分类的示意图。聚类是通过算法将预先准备好的大量数据分为不同的类似数据组。将新数据与已分类数据进行关联称为分类。聚类方法包括自组织映射法(SOM)和K均值法,分类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法(NN)、稀疏逻辑回归法(SLR)和支持向量机法(SVM)。


图3 聚类与分类

当输入新的车体形状数据时,通过SLR法确定合适的类。SLR法是用贝叶斯估计扩展逻辑回归的一种方法,它使用加权估计的方法给出新数据作为类成员的概率。

图4是类边界的图。当所有的数据被分为多个类,并且使用为每个类生成的近似模型进行预测时,类边界处的预测精度成为一个问题。


图4 类边界

图5显示了实时气动设计系统中如何进行类边界处理。在该系统中,为了提高近似模型的精度,采用一种称为概率法的方法对气动性能进行预测,其中所有近似模型的线性加权都是利用SLR法输出的类成员身份的概率来确定的。通过利用类成员的概率,该概率方法能够对每个类的边界区域进行线性插值。


图5 类边界处理

实时气动设计系统将车身表面上的位置坐标、表面角度和曲率提取为特征值,将车体外形转换为数值参数进行近似建模和分类。

为了使实时气动设计系统能够处理任意车体外形,必须能够在所需位置稳定地提取特征值,而不管车体外形是什么样。该系统以动态规划(DP)匹配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车体外形变化的鲁棒特征值提取技术。DP匹配是一种匹配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式元素的方法,在语音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6显示了DP匹配过程。如图所示,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提取特征值:

(1)从三维形状数据中提取车体的二维截面线;

(2)将二维截面线转换为一维复杂特征向量;

(3)与数据库中的模板进行匹配,提取特征值;

(4)以(3)中确定的特征点为基准,以网格形式从整个车身中提取特征值。


图6 DP匹配过程

车体形状变化与空气动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用户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敏感性分析。有多种敏感性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全局方法,根据一系列数据来确定敏感性;局部方法,根据所关注的形状计算梯度。全局方法能够考虑大变形,而以伴随法为代表的局部方法只能考虑小变形。

为了快速计算全局的敏感性数据,实时气动设计系统采用了在线敏感性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中以前的计算数据,自动提高计算精度,从而实现快速计算。使用Spearman系数作为相关系数。

图7显示了在线敏感性处理中涉及的计算过程。图中的橙色方块表示处理,而灰色方块表示结果和数据。如图所示,车身形状和近似模型中输出的气动性能值构成了在线敏感性分析的输入,处理操作包含寻找最佳匹配类型、近似变形、通过K-Nearest法寻找最接近形状、敏感性计算四个步骤。


图7 在线敏感性分析过程

图8是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输出结果表明气动性能值的增加或减少方向,正值表示当形状沿体表法向量方向正向变形时,气动性能输出值增大。


图8 敏感性分析结果图

最后,对该实时气动设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从五个基准模型生成了1201个评估测试数据。最终该系统的预测表现为:

正确率(随机两个模型预测性能值大小关系):91%

相关系数(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0.95

均方根误差:1.1%

本文参考论文来源:        
Article of Honda R&D Technical Review Vol.24 No.2        


来源:艾迪捷

汽车控制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9
最近编辑:10小时前
艾迪捷
MBD CAE解决方案专家
获赞 2粉丝 1文章 11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最新技术|更高效确定“汽车电磁干扰和兼容性问题”的新技术!

作者:Arnaud Christophe Pierre Marie Colin,首席EMC 设计人员;Artur Nogueira de São José,EMC 工程师; Ana Carolina Silveira Veloso,EMC 工程师;菲亚特克莱斯勒拉美公司,巴西贝廷 Juliano Fujioka Mologni,首席应用工程师,巴西ESSS ;Markus Kopp,首席应用专家,ANSYS ANSYS HFSS中的新技术能更高效地确定汽车电磁干扰和兼容性问题 无线链接、多媒体设备、电子控制模块和混合动力/电力驱动等组件不断被添加到车辆中,这使得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变得日益重要汽车正快速成为移动热点。无线链接、多媒体设备、电子控制模块和混合动力/ 电力驱动等组件不断被添加到车辆中,这使得电磁干扰(EMI)和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变得日益重要。巴西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工程师团队正采用ANSYS HFSS和整车试验来分析潜在的车辆EMI问题,从而保证整体产品完整性。随着汽车中的电子组件快速增加,一系列指南应运而生,包括立法要求、行业协会标准和针对具体汽车生产商的监管限制。最早的行业指令之一是1972年欧洲对电子火花塞噪声的要求,随后许多组织机构都针对汽车行业制定了各种相关标准。许多标准、指令和监管要求的目的是确保汽车安全,让所有板上系统在EMI环境下保持正常工作,在受干扰后要么能自动重返正常状况,要么通过手动复位返回正常状况。菲亚特克莱斯勒工程师的一大担忧是现在汽车包含的线路太多,一辆车中的线路总长达到5公里。布线本身显然是EMI源,同时现代汽车中还包含许多电子产品,也构成了EMI源。此外,驾驶员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设备等也构成EMI源。生产智能汽车的汽车制造商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减少故障风险。传统的EMI/EMC程序和技术不再适合最新一代的电子设备和组件要求,一些汽车标准的开发采用了实验室测试, 目的就是减少车内出现EMI干扰的可能性。ISO 11451-2是一项重要的国际实验室标准。该标准提出要检测在无回声环境内源天线对整车的辐射,所有电子子系统的性能都不得被源天线的电磁干扰影响。ISO 11451-2旨在确定专用或公共道路上行驶车辆对车外辐射源的抗电气干扰性,无论车辆采用什么推进系统(包括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辆)。测试程序规定了电波暗室中的整车性能,创造了反映开放场测试的环境。测试地面通常不覆盖吸收材料,但这种覆盖材料是允许的。远场行为对比显示FE-BI法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更准确。标准测试包括用源天线生成辐射电磁场,射频(RF)源能生成所需的场强度,范围在25V/m到100V/m乃至更高。测试涵盖的频率范围为10 kHz到18 GHz。在程序期间,所有嵌入式电子设备都必须无瑕工作。无瑕性能也适用于源天线的扫频。物理上进行ISO 11451-2标准测试会占用大量时间,也需要昂贵的设备,使用昂贵的测试设施。数值仿真法能提供低成本的替代方案,缩短设计时间,降低相关研发成本。过去几年内,整车有限元法(FEM)仿真能用域分解(DDM)法实现,ANSYS HFSS软件正是推广这种方法的先驱。DDM创建一系列子域,每个子域用不同计算内核或连接到网络的不同计算机求解,从而实现整个仿真域的并行处理。DDM帮助工程师进行整车仿真,HFSS还提供另外的方法求解大型电磁场结构,那就是FE-BI(混合有限元—边界积分)法。FE-BI用积分方程(IE)求解法作为FEM问题空间的截断边界,能结合FEM和IE二者之长。不同求解模式的组合使得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工程师相对于FEM方法的要求而言,能大幅缩小仿真求解规模。由于辐射源到FE-BI边界的距离可以任意小,因此求解时间能缩短,同样整体计算工作也能减少。ISO 11451-2测试装置(上)。用于ANSYS HFSS仿真的虚拟测试室(下)。为了展示FE-BI方法的功能,菲亚特克莱斯勒团队与ANSYS的南美渠道合作伙伴用FE-BI功能进行整车仿真。该团队就ISO 11451-2标准应用了相关结果,以确定电子子系统的EMI。 就仿真而言,该团队在测试区将较大空域减小为两个小得多的空间,并符合包含的结构。空域表面靠近天线和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工程师没有在仿真中建模吸收元件,因为FE-BI中的IE边界相当于自由空间仿真,与物理测量所用的吸收材料相同。整体计算时间只有28分钟,比传统FEM求解加快了10倍多。此外,FE-BI仿真所需的全部RAM为6.8GB,相对于此前用FEM时减少了10倍多。用FE-BI法所得的求解结果显示数量值预测与用FEM所得的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汽车表面和二分之一截面用这两种求解方法计算所得的电场都很类似,整个模型的整体远场方向图也一样。FEM、IE和FE-BI模型的对比。使用FE-BI后求解区域减小(相对于传统FEM或其它数值3D场求解器而言)有助于加快仿真速度。天线远场方向图,整个模型的Φ=90度两个子区域同时用HFSS FE-BI求解器求解。空域显示为浅蓝色,大部分空气量已被除去。两个平面壳上的电场和平分汽车传统FEM(顶部)和FE-BI(底部)求解量结果的平面此外,FE-BI法也可用于检测嵌入式控制单元模块的抗干扰性。为了展示这种功能,工程团队在仿真中用印刷电路板(PCB)连接引擎线束。发送信号从引擎底部的传感器,使用路由在引擎周围的线束传到PCB。线束一端用红色四通连接器连接到PCB。一个四通连接器的引脚焊接到迹线(开始于连接器侧 PCB的顶部,通过通孔到底侧)上,在此连接到微控制器。在此情况下,团队只分析单个车载诊断系统(OBD)协议CAN J1913信号。线束在EMI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会成为一个辐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线束影响,工程师执行了两个仿真。第一个采用PCB和线束以及底盘和源天线。在第二个仿真中,团队除去线束,并把随机的CAN J1939信号直接施加给PCB连接器,而不是引擎底部的传感器位置。ANSYS HFSS FE-BI功能作为数值方法 具有明显优势,能根据汽车EMC标准进行整车仿真 在HFSS中使用FE-BI求解器,团队能方便地计算电磁场和两个仿真的散射参数(无论带不带线束)。仿真显示连接到线束时的PCB上的谐振。谐振频率是连接PCB线缆长度的函数。连接到PCB时,线束会将源天线和PCB之间的耦合增加30 dB以上,范围为152 MHz到191 MHz。PCB相对于汽车的位置CAN J1939信号仿真,左图为仅有PCB,右图为带线束的PCB :a)电场图分布;b)微处理器接收信号的眼图。连接线束时观察到EMI。C)微控制器正在接收信号时的浴缸图。浴缸曲线受到EMI源的很大影响,最后位误码率为1E-2,这意味着每100个里面就有一个位被微控制器错误解释。线束连接到PCB的点最后,工程师将3-D电磁场模型和HFSS中的ANSYS电路求解器动态链接起来,从而仿真线束和PCB中的CAN J1939信号。ANSYS Designer软件可将HFSS生成的频域结果和基于时间的信号无缝整合。在Designer中,我们能指定不同信号,以激励天线和线束。对仿真来说,团队设置天线激励为150 V正弦信号常量,延迟为8 μs,扫频范围在10 MHz到500 MHz之间。初始时间延迟的设置能清晰看到EMI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团队生成首次仿真线束传感器末端的CAN J1939信号,第二次仿真时信号直接注入连接器,没有线束。带线束的仿真显示整体传感器系统性能会受到入射辐射的很大影响,其频带为152 MHz到191 MHz。ANSYS HFSS FE-BI功能作为数值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根据汽车EMC标准进行整车仿真。FE-BI法比传统FEM仿真速度快10倍多,而且所需的计算减少10倍。因此,EMI/ EMC工程师能在虚拟无回声室中开始仿真整车和子系统,以满足EMC和EMI标准。此外,采用仿真技术能准确进行假设分析,确定驾驶员或乘客所携带的电子通信设备带来的潜在EMI问题。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每台车中各种电机造成的瞬态噪声问题。仿真技术能准确进行假设分析,确定驾驶员或乘客所携带的电子通信设备带来的潜在EMI问题参考资料 注:原文来自于ANSYS ADVANTAGE杂志原文链接:https://www.ansys.com/zh-cn/other/zh-cn/ANSYS-Advantage-Magazine-2015V9I2/05_test#来源:艾迪捷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