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特别分享的是由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投稿的“非对称磁路对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的影响”的用户论文。该论文已被2024年度艾迪捷CAE&MBD仿真用户大会收录,荣获“优秀论文”,分享已获得作者的授权。
摘要
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是设计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会导致电机系统性能的下降,影响电机的动力性和效率,严重时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磁路不对称是导致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产生的关键原因,主要由工艺过程中加工误差所引起。本文针对一台8极48槽电机,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受非对称磁路的影响规律。本文依托于工程实际,对指导永磁同步电机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有限元分析、非对称磁路
0.引言
永磁同步电机因其结构简单、功率因数高、转矩密度大、噪音低、效率高等优点,在驱动电机、离心式压缩机、飞轮储能装置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通常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过程中,绕组环流占比非常小,故常忽略不计。可事实上,由于永磁同步电机磁路的复杂性,设计偏差和加工误差引起的磁路不对称均会导致电机产生绕组环流,分布于绕组各支路之间。这些环流在电机绕组内部流动,导致绕组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电机的动力性和效率。其次,绕组环流还会影响电机的温度分布,导致电机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则会引起电机部件的损坏,对电机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而且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设计中出于理想性的考虑,对非对称磁路考虑较少,往往忽略了绕组环流对电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从而造成电机设计值和测试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因此,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环流特别是磁路不对称引起的环流现象,分析不同情况下绕组环流变化规律,并得出降低绕组环流的方法,对于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电机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本文针对一款8极48槽永磁同步电机,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情况下的绕组环流分析计算,以研究绕组环流受非对称磁路影响的变化规律,该分析同电机实际使用情况高度结合,对于实际应用中如何降低绕组环流的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表1 电机主要参数
本文采用JMAG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8极48槽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求解计算。
图1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在星型连接电机类型中,绕组中性点电流为三相电流的差值,理论上对称模型中性点电流矢量和为零,三相电流在中性点相互抵消。
式中,Ia、Ib和Ic分别为三相绕组电流,ej120和ej240分别为旋转相位。
就某一相绕组而言,如存在多支路并联的情况,则对于该相绕组,绕组支路环流可用各支路电流做矢量计算。
2.转子偏心对绕组环流影响分析
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安装不当或者转子动平衡未校准,导致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转子轴心和旋转中心不对齐;又或者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当中受到外部力、振动等因素,导致转子的旋转不再平衡,引起转子偏心。
通过JMAG有限元分析软件设置转子偏心参数,分析不同偏心尺寸下转子永磁磁场的偏移,研究转子偏心对绕组环流的影响规律。
由于该永磁同步电机气隙为1mm,为避免电机转子和定子存在物理干涉的情况,取转子偏心尺寸为0.1mm、0.3mm、0.5mm和0.7mm,如图2所示四种偏心尺寸下绕组环流情况。
图2 绕组环流分析结果
由上图易知,对于不同转子偏心情形,绕组环流大小则不同,且存在数量级的差别。电机绕组环流数值呈波动状态,并非固定值,而是随着转子角度变化而变化,在一个周期下存在不同数量的波峰。
表2 转子偏心情况下绕组环流结果
根据仿真计算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在转子偏心尺寸间隔一致的情况下,绕组环流幅值和峰峰值均呈指数增长规律,且环流峰峰值增长率明显高于幅值。其中,当转子偏心尺寸在0.3mm以内时,环流幅值和峰峰值均小于1A,可以认为该环流数值对电机性能影响不明显;而在大于0.3mm以后,则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在实际工艺生产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根据变化规律推测,转子位置在十分接近于定子时,绕组环流存在击穿电机的可能。
3.工艺误差对绕组环流影响分析
由于工艺误差导致的磁路偏差不同,在相同转子拓扑结构及边界条件下,导致电机绕组感应出的环流是不一样的。保持模型边界条件不变,仅调整永磁体对外极性,以此模拟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存在永磁体极性反装的情况,分析不同情况下绕组环流变化规律。
图3给出了四种工艺误差所导致的永磁体极性反装的情况,图3a和图3b为仅有一块永磁体极性反装的示意,图3c和图3d为同层永磁体均反装的示意。
图3 永磁体极性分布示意图
绕组环流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记录环流平均值和环流幅值。
图4 绕组环流对比
可见,在保持相同转子拓扑结构及边界条件下,当永磁体极性改变时,绕组环流会随之产生。对于转子结构外侧的永磁体,发生永磁体极性反装后产生的绕组环流较小,特别是当仅有一块永磁体反装的情况,环流平均值为0.02A,基本接近于0。其原因是永磁磁动势受永磁体体积影响,对于双层永磁体结构,外侧永磁体体积占比相对较小,对磁路的贡献度也相对较小。相同的,对于内侧的永磁体则对磁路的贡献度较大,对比外侧永磁体,单块永磁体反装产生的绕组环流增加0.47A,同层永磁体反装产生的绕组环流增加2.45A。
同时另一方面,随着反装的永磁体数量增加,绕组环流也随之增加,对于外侧永磁体,绕组环流增加200%;对于内侧永磁体,绕组环流增加412.2%。
在绕组环流幅值数据中,可见反装的永磁体数量越多,产生环流越大;同时,反装的永磁体体积越大,产生的环流越大。是因为永磁体磁动势由其材料内部磁畴决定,可见磁畴的磁化方向对环流至关重要。
故而综合来看,通过改变永磁体极性而导致的磁路不对称、永磁磁动势不平衡,对绕组环流的产生影响较大,随着磁路不对称的加剧环流随之增加。
4. 铁芯裂痕对绕组环流影响分析
实际使用当中,电机铁芯不可避免地存在损坏的情况,例如材料疲劳、高转速导致的应变或者受到外部振动、冲击,使得转子铁芯出现裂痕等损坏问题。
对于永磁同步电机,凸极率是衡量电机设计参数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原因是dq轴磁路磁阻不等所引起的。在永磁同步驱动电机中,d轴电感是始终低于q轴电感的,则电机在电流极限圆中运行于第二象限,磁阻转矩与永磁转矩合成为电机输出转矩。
式中,P为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ψf为永磁体基波磁场在定子绕组中产生的磁链,Ld为d轴电感,Lq为q轴电感。
永磁电机转子作为磁动势源,引入铁芯裂痕后,各磁极作用于绕组后产生的磁链不对称,导致电机绕组环流的产生。理论上认为,电机硅钢在各磁路的晶粒状态一致,磁力线在各极磁路流通时受到的阻力一致,即磁阻相等。随着铁芯裂痕的产生,必然导致裂痕附近晶粒分布混乱,磁阻增加。在此情形下,磁力线流通受阻,进一步导致了磁路的不对称性。
转子铁芯裂痕示意见图5,设定存在三种裂痕情况,分别位于d轴、dq轴之间和q轴位置,且裂痕均处于靠近转子外侧位置,图中对应序号为(1)、(2)和(3)。考虑到铁芯裂痕的复杂程度,本文分析过程中将铁芯裂痕的长度设为固定值,通过改变裂痕截面的宽度,探究绕组环流随裂痕截面宽度变化的规律。
图5.1 转子铁芯裂痕示意图1
由图5.1所示,裂痕(1)位于转子d轴外层磁钢处,裂痕(2)位于d轴靠近q轴方向,转子外层和内层磁钢之间。
图5.2 转子铁芯裂痕示意图2
由图5.2所示,裂痕(3)位于转子q轴处,在相邻两磁极内层磁钢之间。
图6 绕组环流
可见,在上述三种铁芯裂痕情形下,裂痕的位置同,电机绕组环流表现也不同。(1)铁芯裂痕位于铁芯d轴上,电机绕组环流数值表现偏小,0.25mm的裂痕宽度环流仅为0.14A,裂痕宽度为1mm时绕组环流为0.69A,可见d轴裂痕对电机绕组环流贡献度不明显。但随着裂痕宽度的增加,绕组环流呈幂函数增长趋势,经拟合出其常数为0.6,指数为1.15。(2)铁芯裂痕位于dq轴之间,可见绕组环流呈线性增长,裂痕1mm对应的绕组环流为2.67A,且增长斜率为2.5。数据分析可知,dq轴之间的裂痕对绕组环流的影响度十分明显。(3)铁芯裂痕位于q轴,绕组环流变化曲线近似于一条斜率为0的直线,在本文的分析中,环流最大值为0.13A,可得q轴的铁芯裂痕对绕组环流并无影响。
由本文分析可知,q轴的铁芯裂痕对绕组环流无明显影响,而铁芯裂痕位于dq轴之间时,绕组环流数值大,且增长率高,需要重点关注该区域。
5. 结论
本文通过JMAG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受实际使用工作状态的影响,从而导致的绕组环流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三种典型的非对称磁路状态:(1)转子偏心时,绕组环流呈指数变化,且转子越靠近定子时,绕组环流则越大;(2)由工艺误差导致的磁钢反装,则绕组环流随着反装的磁钢数量和磁钢体积的增加而增加;(3)转子铁芯存在裂痕时,dq轴之间的裂痕对绕组环流的影响度较大,呈线性变化且增长率较高,而位于q轴上的裂痕则对绕组环流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天赠,等. JMAG电机电磁仿真分析与实例解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2] 王秀和. 永磁同步电机基础理论、共性问题与电磁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3] 唐任远,等. 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谭建成.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 汤蕴璆. 电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