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轴流风扇作为电子设备风冷散热系统中最核心的驱动元件之一,其性能的准确仿真对于评估系统散热能力、优化风道设计以及预测设备在高空或极端温度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梳理 FloTHERM 中进行轴流风扇仿真时涉及的理论基础、关键参数修正方法以及特殊风扇类型(如对转风扇)的建模要点,为工程师进行准确高效的散热仿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PQ曲线关系:
风量(Q)∝转速(n)
风压(P)∝ n²
功耗(N)∝ n³(理论),实际因效率损失降至∝n².⁵–².⁸(低速区效率骤降)。
噪声(L):
理论关系:L ∝log₁₀(n⁵)
实际修正:ΔL ≈ 50 log₁₀(n₂/n₁) dB(转速降低50%时,风扇噪声降低约15dB)。
效率损失机制:
·低速时气动效率下降(叶片攻角偏离设计值)、机械损耗占比增大(轴承摩擦)、电机效率降低。
空气密度随温度变化关系为
ρ = 1.293 × (P_actual / P_std) × (273.15 / T)
P_actual: 实际大气压(Pa)
P_std: 标准大气压(101,325 Pa)
气压随海拔的变化(经验公式):
P = P₀ × (1 - 0.02257·h)⁵·²⁵⁶
P₀: 海平面标准大气压(101.325 kPa)
h: 海拔高度(km)
T: 实际绝对温度(K)
综合以上两个变量影响,海拔和温度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公式为
ρ = 1.293 ×(1-0.02257·h)⁵·²⁵⁶× (273.15 / T)
·核心影响:海拔升高 → 空气密度ρ下降(每1000m降低8–10%)。
·参数修正:
参数 | 修正公式 | 说明 |
风压 | Pₐ = P₀ × (ρₐ/ρ₀) | 风压同比降低 |
质量流量 | Qₘ = Qᵥ × (ρₐ/ρ₀) | 实际散热能力减弱 |
功耗 | Nₐ = N₀ × (ρₐ/ρ₀) | 电机需降容(防过热) |
风扇的P-Q性能一般是20℃标准大气压为基准,ρ0即为该条件下空气密度1.2kg/m3
按照理想状态,风扇串联和并联的P-Q曲线如下所示。
3.1 串联:串联后P-Q性能,Q不变,每个Q对应的P翻倍
3.2 并联:并联后P-Q性能,P不变,每个P对应的Q翻倍。N个风扇并联时候噪声变化量ΔL=10log10(N)
注:实际因湍流损失和气流干扰损失,风扇串并联的实际P-Q曲线性能要低于理想值
风扇发热功率Pheat=Pin−Pmech
Pmech为是风扇电机对外输出功率Pmech= Q⋅P/ηfan,
ηfan可按照轴流风扇0.5~0.6计算,双转子轴流风扇效率取0.65~0.75
关键点:电机轴功率要高于风扇对外输出P*Q的有效功
例:风扇输入功率为66W,工作点P=50Pa,风量Q=0.5m3/s,风扇机械效率0.6
计算:机械功率:Pmech=0.5×50/0.6≈41.7W
发热功率:Pheat=66−41.7=24.3W
对转轴流风扇有两个风扇转子,且进风口和出风口转子转动方向相对,其性能特点为:
1)后叶片反向旋转,削弱了前叶片产生的空气旋流,从而形成直线气流;
2)后叶片将空气流经前叶片的旋转动能转化为直线气流动能,显著提升风扇静压,当前的对转轴流风扇Pmax可超过2000Pa。
3)显著优化轴流风扇失速区,使其位于P-Q性能曲线的前1/3区域,最佳工作区域明显增大
FLotherm中建模建议对风扇设置Swirl模式,Counter-rotating Fan按照前后风扇的转速差设置旋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