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固态电池再获里程碑式进展!7条GWh级产线在建,超30条中试线投产,竞争已提前开始!

3月前浏览1080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我国固态电池再获里程碑式进展。


近日,由奇瑞参股的安徽安瓦新能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至此,我国目前的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有望增至7条,并且超过30条固态电池中试线几乎齐头并进。


这些项目的推进,一方面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已预示着固态电池还未上市,竞争就已经提前爆发。


   




 01




奇瑞参股,1.25GWh半固态电池



     


此次成功打样的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来自一家名为安徽安瓦新能源的科技公司。其成立于2020年,主要由奇瑞、国轩高科、美国24M、泰国GPSC、日本阿泽巴等股东联合投资。其可以说是奇瑞试水固态电池技术的重要布局,也是国内引进海外先进固态电池研发的一次尝试。


从性能来看,该产线总长超35米,设计产能达1.25GWh。通过企业透露的技术参数显示,其不仅大幅精简了传统锂电池生产工序,同时采用了正负极干法制造技术,使得固定资产投入降低了30%,能耗降低了近20%。此外,其生产线采用高压涂布技术,适配不同固含量浆料,配合动态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微米级涂布精度。


从产品来看,该产线目前主要还是用于半固态电池的生产。其首批下线的新型固态1.0电池样件已通过新国标GB38031-2025及严苛的针 刺测试,凭借无流动电解液设计,实现“不燃不爆”的超高安全性。其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已超300Wh/kg,第二代400Wh/kg产品样件进入试制阶段,并计划于2027年推出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而从产业规模来看,此次建成的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其实仅是其规划的5GWh固态新一代电池研发中心和高集成自动化生产线的一部分。目前安瓦新能源联合芜湖经开区预计总投资18亿元,还将建设新型固态电池产业园项目。随着又一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的成功投产,不仅为企业年内实现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更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及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02




全线爆发,7条GWh级产线在建



     


2025年注定是固态电池全线爆发,加速量产的一年。截至目前,我国GWh级新型半固态/固态电池生产线有望增至7条。这些项目的推进,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制造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首先是清陶新能源在2018年建成全国首条固态锂电池产线,产能规模为0.1GWh。2019年签约年产10GWh固态锂电池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1GWh,二期9GWh。其中,一期已在2020年建成全球首条1GWh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


其次是卫蓝新能源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该项目在2021年,由卫蓝新能源联合恩捷集团、天目先导共同投资,总金额预计达13亿元,预计2026年规划达到20GWh产能。


第三是辉能科技,其2021年半固态电池产能达到1GWh。


第四是赣锋锂业,其2018年启动2亿Wh固态锂电池中试生产线建设项目。2019年完成第一代固态电池年产0.3GWh产线投产。2022年规模达2GWh的固态电池产线建成投产。


第五是蜂巢能源,其计划在2025年实现能量密度达350-500Wh/kg的固态电池在量产车上的应用。


第六是中固时代,其计划在2025年启动建设固态电池中试线,预计10月份投产,随后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2GWh超大容量固态电池生产线。


第七是合源锂创,其2025年在江苏淮安启动1GWh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计划分三期建设10GWh固态电池生产线,预计2025年11月产品下线。


此外,除了明确宣布启动GWh级固态电池产线建设的企业,还有超过30条固态电池中试线几乎齐头并进。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电池和汽车企业也都宣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2025年半固态电池量产上车,2027年全固态电池中试下线,已经成为了市场与行业共同的期待。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或将达到18GWh,国内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已超过280家;到2030年,固态电池可能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解质材料体系构成的10%左右。


   
     



 03




连锁反应,材料,设备重塑格局




固态电池的快速量产、GWH级固态电池量产线的陆续建成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电池产业链的格局。尤其是在材料、设备两个核心领域变革尤为明显。


在正负极材料方面,高镍三元和富锂锰基材料,配合硅碳负极或锂金属负极材料的应用,正在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从300Wh/kg推高到400Wh/kg。不仅使得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这些三元材料的传统头部企业,以及璞泰来、贝瑞特这种传统负极企业,纷纷再次获得新的机遇,就连赣锋锂业这种更上游的锂资源企业也重新找到了新生态位。


在隔膜、电解质材料上,高强度复合膜、陶瓷涂布膜,甚至是骨架膜等技术的应用,也正在让恩捷股份、星源材料等传统隔膜巨头重新入局固态电池。


而在电解质领域在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技术路线各自快速突破的前提下,三大路线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正在快速缩短技术与应用距离。其中,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就是采用了“氧化物+聚合物”的复合路线,结合了氧化物的高电导率和聚合物的柔韧性优势来共同提升固态电池固固界面导电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复合集流体材料上,通过在铜箔表面依次镀镍、镀陶瓷材料,形成梯度过渡层,也解决了固态电解质与集流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的界面分离问题。诺德股份、德福科技、嘉元科技、光莆股份等头部复合集流体头部企业的最新样品其实都在向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厂家进行送检测试。


可以说在材料体系的研发层面,产业界的变革有目共睹,传统企业的加速转型,重塑产业格局尤为紧迫。而在设备领域则竞争更加激烈。


高精度叠片机、干法一体机、高压化成设备等新型设备已进入头部厂商供应体系,利元亨、嘉拓智能、宏工科技、先导智能、曼恩斯特等企业则获得了实质性订单验证。超过30条固态电池中试线几乎齐头并进。固态电池还未上市,设备厂商的竞争就已经提前爆发。


仅以干法工艺和设备为例,固态电解质在生产、制造的全过程中对水分的控制异常严格,这使得原有锂电池电极的湿法制备工艺难以应对,即使后期加入干燥工艺,不仅大大提高能耗,而且也难以完全烘干。因此,干法电极的工艺和设备就成为了固态电池生产的关键。


然而,相对于湿法工艺,干法工艺的难度几乎成指数级别上升,即使以特斯拉的技术能力,其2020年就提出干法工艺到2024年都一直难以量产。针对这方面的技术突破、产品一致性的保障,良率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等,围绕固态电池正在形成新的竞争节点。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汽车新能源材料储能控制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7
最近编辑:3月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8粉丝 221文章 258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自研芯片 “失窃” 疑云:谁在觊觎小鹏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6月11日消息,小鹏汽车将于今晚举办“小鹏G7全球首秀直播”发布会,而这款车最为重磅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搭载了三颗小鹏自研的AI图灵芯片。然而就在昨晚,一个小插曲突然发生:在展会现场,一颗用于展出的图灵芯片竟然不翼而飞,显然是被人给偷走,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查监控。有网友称有可能是友商的“探子”给顺走了,如此可以拆解学习;也有网友戏称,大概率是小鹏老车主给抠走的,这样就能让自己的车更智能。调侃归调侃,可能这颗芯片价值并不足以纳入刑责,但偷就是偷,性质非常恶劣,因此非常支持小鹏彻底追查下去。据悉,小鹏图灵芯片专为AI而生,40核处理器,可本地运行30B的参数的大模型,集成2个NPU以及面向神经网络的特定领域架构。算力高达750TOPS,一颗能顶三颗英伟达Orin X(254TOPS),可驱动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大模型,经过深度定制,图灵芯片算力可达到100%极致利用。首辆配备小鹏自研芯片的新车即为全新G7,而且一次性使用3颗,总算力高达2250TOPS,堪称当前电车算力天花板。 ©文章来源于快科技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