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小米 YU7 勒芒24 小时耐力挑战深度解析:电池与温控系统的极限承压探秘

3小时前浏览7

小米 YU7 24 小时耐力挑战:动力电池与温控系统的极限试炼

2025 年 6 月,小米 YU7 完成了一场堪称 “电动车耐力极限秀” 的 24 小时挑战:在模拟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测试中,它以平均超 210km/h 的时速连续行驶 3944 公里,期间完成 30 次快充,不仅刷新了保时捷 Taycan(3425 公里)、奔驰 CLA 纯电原型车(3717 公里)的同类纪录,更成为首个问鼎该领域的中国纯电车型。这场测试不止是 “炫技”,更是对动力电池组与主动温控系统的硬核考验 —— 智灵 Desearch 通过权威数据与实测结果,揭开了其背后的技术突破与争议。

一、测试背景:为何这场 “24 小时挑战” 意义非凡?

这场测试首次将 “持续高速性能、散热稳定性、补能效率” 纳入综合评估体系,直击电动车用户三大痛点:长途高速续航焦虑、快充效率担忧、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可靠性。

核心考验集中在 “三高” 场景:

  • 高负荷运行

    :210km/h 均速下,电机需维持 1.8 万转 / 分的超高转速,电池放电功率达 150kW(1.5C 倍率);  
  • 高温挑战

    :充电时电池温度飙升至 50℃以上,三电系统(电驱、电池、电控)同步高负荷运转;  
  • 高频补能

    :24 小时内完成 30 次快充(10%-80% 电量仅需 12 分钟),对电池循环稳定性与温控响应要求极高。  

二、核心性能解析:电池与温控如何扛住 “地狱级考验”?

动力电池组:高强度充放电的稳定性

小米 YU7 的动力电池组在测试中展现了精准的 “动态平衡能力”:

  • 持续放电

    :以 1.5C 倍率(约 150kW)持续输出,单次行驶 130 公里(30 分钟),全程依赖液冷系统维持 70kWh 电量区间循环,避免过度充放电对寿命的影响;  
  • 快速补能

    :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充电倍率达 3C(针对 101.7kWh 电池),10%-80% 电量仅需 12 分钟,30 次循环后仍保持稳定输出。  

第三方分析指出,1.5C 持续放电虽属行业常规测试标准,但 24 小时高频次 “快充 + 高速放电” 的组合,仍是对电池化学稳定性与能量管理系统的极端考验。

主动温控系统:双模式散热的极限响应

为应对高负荷下的 “过热危机”,小米 YU7 的温控系统采用 “液冷 + 压缩机制冷” 双模式:

  • 基础散热

    :210km/h 行驶时,撞风效应辅助液冷系统散热;  
  • 主动制冷

    :当电池温度超 50℃、电机温度逼近 80℃时,压缩机制冷介入,强制控温(最终电机温度≤80℃、电池温度≤50℃)。  

这场测试也暴露了行业对散热机制的争议:车评人陈震认为 “高速撞风 + 电子扇已足够散热”,而韩路则强调 “高负荷下撞风作用微弱,压缩机才是关键”。第三方分析综合两者观点:低温 / 中低负载时,撞风 + 电子扇可满足需求;高温 / 高负荷时,压缩机是控温核心。

三、技术争议:这场测试到底验证了什么?

焦点 1:“极限测试” 还是 “常规考验”?

  • 陈震观点:210km/h 巡航的电池放电强度(约 1C)远低于急加速时的峰值功率,属于 “中高负荷”,未达真正极限;
  • 韩路观点:24 小时持续高功率输出 + 30 次快充,散热系统全程满负荷运行,是对 “全系统可靠性” 的终极验证。

第三方解读:测试的核心价值不在 “峰值性能”,而在 “长期稳定性”—— 验证轴承耐久、热平衡策略等细节,这些恰是用户长途高速场景的关键需求。

焦点 2:散热技术路线的选择

  • 液冷系统派(陈震):电池热量通过液冷传递至散热器,依赖撞风 + 电子扇散热,车速越高效果越好;
  • 主动温控派(韩路):现代电车需依赖压缩机冷媒循环,尤其高温 / 高负载时,撞风作用有限。

实际表现:小米 YU7 的温控系统正是 “液冷 + 压缩机” 的复合方案 —— 低温时借力撞风,高温时压缩机主导,最终实现了 3944 公里的稳定运行。

四、数据对比:小米 YU7 凭什么成为 “新标杆”?

与竞品的核心参数对比

车型    
24 小时测试里程    
平均时速    
充电次数    
10%-80% 充电时间    
小米 YU7 Max    
3944 公里    
210km/h    
30 次    
12 分钟    
保时捷 Taycan(2019)    
3425 公里    
-    
-    
-    
奔驰 CLA 纯电原型车(2024)    
3717 公里    
-    
-    
-    

日常场景的性能映射

  • 续航达成率

    :CLTC 工况下,标准版续航 835km、Max 版 760km;实测高速 120km/h 巡航时,续航达成率约 70%(约 580 公里),优于特斯拉 Model Y(80%)、极氪 7X(83.3%);  
  • 用户感知提升

    :5.2C 超充(顶配版)、835km 长续航、“天际屏” 交互等,直接缓解补能焦虑与驾驶体验痛点。  

五、行业启示与未来方向

这场测试不仅是小米 YU7 的 “秀场”,更给行业带来多重启示:

  • 测试标准升级

    :将 “持续高速 + 补能效率 + 散热稳定性” 纳入评估体系,为电动车极限测试提供了新参考;  
  • 技术协同重要性

    :三电系统与温控系统的深度协同(如 124 级温控算法、双面换热设计),成为性能突破的关键;  
  • 消费者教育

    :需通过更通俗的方式解读 “液冷”“碳化硅平台” 等技术,让用户理解 “极限测试” 与日常使用的关联。  

未来改进方向则聚焦于:进一步优化热管理智能算法(适应复杂环境温度)、降低高转速电机的能量损耗、构建更全面的全生命周期耐久性验证体系。

总结

小米 YU7 的 24 小时耐力挑战,以 3944 公里的成绩证明了中国电动车在 “极端工况可靠性” 上的突破。这场测试既展现了动力电池组与温控系统的硬核性能,也暴露了行业对散热机制、测试标准的认知分歧。最终,无论是技术争议还是数据突破,都为电动车向 “长途高速无焦虑” 演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 而这,恰恰是用户最关心的核心价值。


来源: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FluentHyperMesh化学系统仿真汽车电子CATIA新能源AMESim理论电机尺寸链储能热设计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1
最近编辑:3小时前
LEVEL水平线仿真
硕士 | 热管理工程师 公众号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获赞 789粉丝 4376文章 677课程 8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