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YU7 24 小时耐力挑战:动力电池与温控系统的极限试炼
2025 年 6 月,小米 YU7 完成了一场堪称 “电动车耐力极限秀” 的 24 小时挑战:在模拟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测试中,它以平均超 210km/h 的时速连续行驶 3944 公里,期间完成 30 次快充,不仅刷新了保时捷 Taycan(3425 公里)、奔驰 CLA 纯电原型车(3717 公里)的同类纪录,更成为首个问鼎该领域的中国纯电车型。这场测试不止是 “炫技”,更是对动力电池组与主动温控系统的硬核考验 —— 智灵 Desearch 通过权威数据与实测结果,揭开了其背后的技术突破与争议。
这场测试首次将 “持续高速性能、散热稳定性、补能效率” 纳入综合评估体系,直击电动车用户三大痛点:长途高速续航焦虑、快充效率担忧、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可靠性。
核心考验集中在 “三高” 场景:
高负荷运行
高温挑战
高频补能
小米 YU7 的动力电池组在测试中展现了精准的 “动态平衡能力”:
持续放电
快速补能
第三方分析指出,1.5C 持续放电虽属行业常规测试标准,但 24 小时高频次 “快充 + 高速放电” 的组合,仍是对电池化学稳定性与能量管理系统的极端考验。
为应对高负荷下的 “过热危机”,小米 YU7 的温控系统采用 “液冷 + 压缩机制冷” 双模式:
基础散热
主动制冷
这场测试也暴露了行业对散热机制的争议:车评人陈震认为 “高速撞风 + 电子扇已足够散热”,而韩路则强调 “高负荷下撞风作用微弱,压缩机才是关键”。第三方分析综合两者观点:低温 / 中低负载时,撞风 + 电子扇可满足需求;高温 / 高负荷时,压缩机是控温核心。
第三方解读:测试的核心价值不在 “峰值性能”,而在 “长期稳定性”—— 验证轴承耐久、热平衡策略等细节,这些恰是用户长途高速场景的关键需求。
实际表现:小米 YU7 的温控系统正是 “液冷 + 压缩机” 的复合方案 —— 低温时借力撞风,高温时压缩机主导,最终实现了 3944 公里的稳定运行。
续航达成率
用户感知提升
这场测试不仅是小米 YU7 的 “秀场”,更给行业带来多重启示:
测试标准升级
技术协同重要性
消费者教育
未来改进方向则聚焦于:进一步优化热管理智能算法(适应复杂环境温度)、降低高转速电机的能量损耗、构建更全面的全生命周期耐久性验证体系。
小米 YU7 的 24 小时耐力挑战,以 3944 公里的成绩证明了中国电动车在 “极端工况可靠性” 上的突破。这场测试既展现了动力电池组与温控系统的硬核性能,也暴露了行业对散热机制、测试标准的认知分歧。最终,无论是技术争议还是数据突破,都为电动车向 “长途高速无焦虑” 演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 而这,恰恰是用户最关心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