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思考题
你一般会用什么材料做屏蔽机箱,为什么?
很多人认为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机箱,只要做好接地,就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磁波。但是,实际的机箱即使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也往往并没有预期的屏蔽效能。有时,甚至出现使用金属机箱后,辐射发射反而增加的现象。
当金属机箱的屏蔽效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很多设计师会试图通过改善机箱的“接地”来改善屏蔽效果。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实际上,电磁波的屏蔽需要使用金属材料是真的,但是并不需要接地。
那么,为什么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机箱却没有理想的屏蔽效能呢。这是因为,除了金属材料这个条件以外,还有一些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图中列出了这样一些因素。
首先的一个因素,就是穿过机箱的导体,这会导致机箱的屏蔽效能损失99%。其次,是机箱面板上的孔洞和缝隙。
另外,很多设计师不知道,机箱的屏蔽效能还与内部电路的安装有关。也就是,机箱的屏蔽效能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与内部电路有关。这包括,线路板、内部互连线等的摆放位置,PCB板的接地方式等。
当遇到电磁干扰问题时,很多设计师都会想到接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屏蔽的问题时,很多设计师摆脱不了接地的阴影。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大概是受了静电屏蔽的影响。
左上图是一个电荷+Q,左下图是将这个这个电荷放在一个金属球内的情况。右图是场强的变化情况,坐标系的横轴是观测点到电荷的距离。
可以看到,场强仅在r2-r3之间为零,当距离超过r3时,场强又恢复到没有屏蔽的情况那样。因此,我们说,这个金属球对电荷没有屏蔽效能。
那为什么在r2-r3之间为零呢?这是因为,+Q电荷在金属球的内表面感应出-Q,因此在r2-r3的范围内,总电荷量为0,因此场强为0.。
而当距离大于r3时,这个范围内的总电荷又是+Q,因为金属球本身是不带电,当内表面出现-Q时,外表面会出现+Q。因此场强又恢复到没有屏蔽的状态。
按照这个思路,只要我们只要将金属球外表面的电荷泄放掉,不是就可以永远保持总电荷量为0了吗,也就是可以使场强永远为0了。
泄放电荷的方法就是接地。
这可能就是大家牢牢记住接地的原因。
前面我们说过,影响机箱屏蔽效能的重要因素是穿过机箱的导体和孔洞缝隙,也就是,要保持机箱的屏蔽效能,不能有穿过机箱的导体,也不能有孔洞和缝隙。
这个要求在一个实际的机箱上是不现实的。
机箱上会有很多电缆,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电缆。这些电缆都是穿过屏蔽机箱的导体。这些电缆严重降低了机箱的屏蔽效能。但是,这些电缆都是设备工作所必需的,不能没有。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电缆是电磁兼容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个实际的机箱上还会有很多孔洞,包括显示窗口、操作器件的开口、通风口等。这些孔洞也是导致电磁泄漏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操作器件,不仅形成了孔洞,有时还是穿过屏蔽体的导体。怎样既保留这些孔洞,又不会导致电磁泄漏是屏蔽设计的难点。
机箱必然会有活动面板,活动面板与机箱的其他部分之间形成了缝隙,这些缝隙是电磁泄漏的原因。如何做好缝隙的电磁密封,并保持缝隙的长期电磁密封效果是屏蔽设计的关键之一。
为了避免贯通导体对屏蔽机箱的破坏,需要简单了解一下贯通导体导致屏蔽机箱泄漏的机理。
贯通导体之所以会导致屏蔽机箱的泄漏,主要是因为贯通导体同时起着接收天线和辐射天线的作用。
左图是一个实际机箱中的贯通导体情况。
我们以辐射源在屏蔽机箱内部的情况为例,用右图来解释贯通导体导致电磁泄漏的原因。
当有一根导体穿过屏蔽箱时,例如,某根电缆插在连接器上。机箱内部的电磁场就会在导体上感应出一个电压。在这个电压的驱动下,导体上会有电流,这就是共模电流。这个共模电流产生了电磁辐射,我们感觉这是从内部泄漏出来的电磁能量。
请大家注意图中,共模电流路径的构成,是以电缆与机箱之间的杂散电容为主要路径的。后面,我们会根据这个特性设计一些消除共模电流辐射的方案。
根据天线的基本理论,外部导体的辐射强度与外部导体的长度和内部感应电压有关。而感应电压的大小与电缆在机箱内部的长度有关,还与这段导体距离辐射源的距离有关,以及与辐射源的强度有关。
因此,为了减小电缆导致的泄漏,需要注意控制电缆在机箱内部的长度。并注意要远离时钟电路这样的强辐射源。
某设计师说他的设备上所有外拖电缆都采取了屏蔽处理,仅有一根设备复位的控制线没有屏蔽。因为这根复位控制线平时基本不用,控制线上也不传输任何信号。
你认为这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