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峰均比:你了解多少?

13小时前浏览0

一、峰均比为何如此重要?

在射频技术领域,峰均比(PAR,Peak-to-Average Ratio)是衡量信号质量和系统性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指标。PAR定义为信号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通常以分贝(dB)的形式表示。这个比值不仅揭示了信号在时域上的波动特性,还直接关系到射频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PAR的计算公式为PAR=10log10(Ppeak/Pavg),其中Ppeak为信号的峰值功率,Pavg为信号的平均功率。
          
例如,在数字音频广播中,如果PAR过高,听众可能会听到明显的杂音和失真。此外,高PAR还要求射频器件具备更大的动态范围,这不仅增加了器件的成本,还提高了设计的复杂度和难度。因此,优化PAR对于提升射频系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二、峰均比究竟是什么?

(一)定义解析
峰均比,简而言之,就是信号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之比,它直观地反映了信号幅度的波动程度。在通信系统中,不同的传输场景对PAR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音频传输中,较低的PAR可以确保音频信号的纯净度;而在数据传输中,合适的PAR则有助于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二)理论深挖
PAR的产生与信号的调制方式和传输方式密切相关。在多载波系统(如OFDM)中,由于多个子载波在时域上叠加,导致信号的峰值功率显著增加,从而产生较高的PAR。从数学角度来看,当多个正弦波叠加时,如果它们的相位一致,那么它们的幅度就会相加,从而产生更高的峰值。
Ppeak的计算公式为(Σ(Ai*cos(ωit+φi)))^2,其中Ai、ωi、φi分别为各子载波的幅度、角频率和相位。这个公式揭示了多载波系统中PAR产生的数学原理。

三、峰均比在射频中的具体应用

(一)评价器件性能
PAR在射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它是评估射频器件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高峰均比信号容易使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和高功率放大器(HPA)等射频器件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导致输出信号失真。特别是在基站中,如果HPA不能有效处理高峰均比信号,将会严重影响信号的质量和用户的通信体验。    
(二)指导功率回退策略
为了避免信号失真,需要根据PAR来合理回退功率。高峰均比信号需要更大的功率回退量来确保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域。在基站建设中,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PAR等因素,精细调整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回退量,以实现高效稳定的通信覆盖。

四、单载波与多载波的峰均比差异

(一)单载波峰均比特点
在单载波系统中,PAR主要与调制方式和数据源的特性有关。例如,QPSK等调制方式会改变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从而影响PAR的值。如果数据源的幅度波动较大,那么调制后的单载波PAR也会相应增大。    
(二)多载波峰均比复杂性
相比之下,多载波系统中的PAR情况更为复杂。它不仅与载波的数量有关,还与载波之间的相位关系密切相关。在OFDM系统中,当多个子载波的相位相同或相近时,它们会叠加产生更高的峰值功率,从而导致更高的PAR。理论上来说,N个载波叠加时的PAR最大值可能是单载波的N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载波之间的相位关系是随机变化的,因此PAR通常小于这个理论值。

五、应对高峰均比的策略

(一)削峰技术
削峰技术是一种通过削减信号峰值来降低PAR的有效方法。常见的削峰方法包括限幅削峰和压扩削峰。限幅削峰方法简单有效,但可能会引入谐波失真;而压扩削峰方法则相对温和,能够较好地保留信号的特征。在使用削峰技术时,需要权衡失真与功放效率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削峰阈值和方法。    
Clipping Level即为削峰阈值,它决定了削峰技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削峰阈值可以在保证信号质量的同时提高功放的效率。
(二)其他优化方法
除了削峰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特殊编码算法(如LDPC、极化码)和预失真技术来降低PAR。这些算法和技术通过分散峰值功率或补偿功放非线性失真来降低PAR的值。然而,它们也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场景、成本预算和性能要求进行综合考量。

  

来源:射频通信链
非线性通信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28
最近编辑:13小时前
匹诺曹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39文章 39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WiFi通信系统简介

WiFi(Wi-Fi),是Wi-Fi联盟的商标,也是一个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从1997年第一代IEEE 802.11标准发布至今,802.11标准经历了7个版本的演进,在Wi-Fi 6发布之前,Wi-Fi标准是通过从802.11b到802.11ac的版本号来标识的。随着Wi-Fi标准的演进,Wi-Fi联盟为了便于Wi-Fi用户和设备厂商轻松了解Wi-Fi标准,选择使用数字序号来对Wi-Fi重新命名。WiFi遵循802.11协议IEEE802.11系列常见协议•11a: for 5GHz at up to 54 Mb/s•11b: for 2.4GHz at up to 11 Mb/s•11g: for 2.4GHz at up to 54 Mb/s•11n: for 5GHz and 2.4GHz using MIMO at up to 600Mb/s•11c: Bridge operation•11d: International roaming•11e: Quality of Service (QoS)•11f: 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 (IAPP)•11h: spectrum protection for radar and satellites•11i: security•11j: for Japan•11k: radio resource measurement •11p: for vehicular environment•11r: fast roaming•11s: ESS mesh networking•11T: wireless performance prediction•11u: interworking with non-802 networks•11v: WLAN management•11w: protected management•11y: 3650-3700 MHz in US•11z: Direct Link Setup802.11协议主要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决定如何传输数据与访问规则,采用冲突避免(CSMA/CA)机制控制对传输媒介的控制。MAC负责访问机制,分段,加密处理。物理层:定义传送与接收的规则,主要为直接序列扩频物理层(DSSS)与正交频分复用物理层(OFDM)。PLCP(物理层汇聚协议)负责将MAC帧映射到传输媒介,PMD负责调制、编码转换为无线电波。 WiFi物理层采用两种方式:DSSS与OFDM1)DSSS:用扩频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直接序列扩频为一种扩频技术,信号经过扩频处理后,以数学转换方式将窄带输入信号平坦化,分布至较宽的频带。接收时,通过相关性将信号还原。直接序列扩频可以提高系统的抗窄带干扰能力。如下图所示。 2)OFDM:利用OFDM技术提高通信容量、减小多径效应影响正交频分复用,将带宽分割成许多副载波片段。从每个信道取得编码以后使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由每个子信道的振幅产生一个组合波形,OFDM接收机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从所得到的波形中取得每个副载波的振幅。802.11g带宽为20MHz,有64个副载波,48个用于数据传输,12个用于降低邻道干扰,其余4个用于发送导频进行信道估计。工作过程协议:WiFi频段属于ISM频段,多技术共存,干扰较多。WiFi采用802.11协议,对信道进行侦听,使用CAMA/C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在发射前会侦听“安静”通道。切换信道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发送过程1.初始是Rx状态,若收到上层的PHY_TXSTART.req(TXVECTOR)信息,则PHY层转换到Tx Init状态2.当成功转移到Tx Init状态后,下一个状态是Gen. Pream.状态,这一步是用来产生preamble的,这里同时PHY会向MAC层反PHY_TXSTART.confirm信息。3.当转移到Encode SIGNAL状态后,这里是对preamble中的singal字段进行封装。当接收到从MAC层发送过来的PHY_DATA.req之后,PHY转移到Encode Data状态,对数据进行发送,知道上层数据发送完毕,MAC层会传递来PHY_TXEND.req信息,若最终发送完成后,转移为Rx状态,并等待下一次传输。 接收过程1.在Rx状态下,首先节点还是通过ED和CS的方式判断信道是否空闲,以及有没有对应的数据帧在信道中进行传输。如果CS检测到的话,那么可能就存在一个数据帧,那么需要再次通过FD来确定是不是一个数据帧。2.当FD识别到数据帧起始之后,转移入PMD Est.状态。3.当成功解析到了SIGNAL字段之后,PHY层会对其数据字段的传输速率是否匹配进行判断,如果该速率是支持的话,那么转移至DATA Decode状态。4.如果SINGAL字段解析成功,且速率匹配的话,那么就正常接收数据包,并反馈给MAC层PHY_RXSTART.ind信息,最终当数据接收完毕之后,反馈给上层PHY_RXEND.ind信息,然后回到初始状态。 不同速率下的灵敏度 来源:射频通信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