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相控阵雷达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问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预警。对于远程弹道的预警这一战略任务,除了用天线波束能灵活扫描的相控阵体制雷达外,没有其他体制的雷达能有效地完成任务。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火热的军备竞赛,美国研制出了多种战略和战术相控阵雷达,欧洲一些国家推出了一些战术相控阵雷达。我国在70年代末也研制成了一台二维相扫的战略相控阵雷达,用它看到了别国发射的远程导弹和正在太空中游转的许多卫星。在1980年,这台雷达正确地预报了美国太空实验室坠落的时间和地点。
由于相控阵雷达成本很高,当时国际上只是以掌握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为主要目的,而真正装备部队的极少。
到了8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高功率固态发射机和各波段移相器等日趋成熟及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数字波束形成技术、自适应理论和技术、低副瓣技术以及智能化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80年代成为国际上相控阵雷达大发展的年代。先进国家研制了多种不同用途的战略、战术相控阵雷达。我国也不例外,到1993年,我国的相控阵雷达不仅在军用及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已经从军用扩展到了民用。
目前,相控阵技术已逐渐用于各种战术雷达,如搜索、引导、火控及制导雷达,一些民用雷达例如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的着陆雷达,甚至气象雷达等也已开始采用相控阵技术。
雷达的发展与目标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作为雷达观察对象的各种飞行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的战术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对一些高性能雷达,要测量的参数已不只是方位ϕ、俯仰θ和距离r这三个参数,还要测量目标的速度v、加速度a、目标回波起伏特性和极化特性等,有的精密测量雷达还要能提供某些目标的自旋频率,还要能测量出目标本体的分离事件(如“空-空”导弹从飞机上发射,各种诱饵从飞机或舰船上发射,卫星从火箭上脱离等)。对雷达目标进行分类、识别,是先进雷达所面临的难题,对目标进行微波成像也是现代雷达的一个总要要求。
雷达工作环境的恶化是现代雷达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雷达工作环境的恶化是指:超低空目标、海面目标和隐身目标;强电磁干扰;反辐射导弹对雷达的攻击等。因此,多数雷达都要求具有从强杂波中检测目标和提取目标参数的能力;对来自多个方向的空间电磁干扰情况,雷达必须具有自适应抑制干扰、频率捷变和极化捷变的能力;要对付反辐射导弹的攻击,一方面要求雷达天线具有低副瓣性能,一方面雷达辐射信号应具有被敌方截获的概率很低的性能;在反隐身和反截获措施中,可采用双/多基地雷达系统。要提高雷达性能要求,克服雷达工作环境的恶化,所采取的措施就使得雷达系统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研制周期变长,研制费用和生产成本上升,技术风险加大。而相控阵技术是同时满足高性能,高生存能力雷达所必须的,也是降低现代高性能雷达研制和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如果口径天线的口径上的场相位呈线性率变化时,其波束指向将会发生偏移。相控阵天线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用电子控制的方法改变阵列天线中各单元的激励相位,使其为均匀递变(即线性率变化)使波束指向不断地发生偏移而实现扫描的。
阵列天线的波束扫描可根据需要分为一维扫描阵列和二维扫描阵列。
■ 一维扫描阵列:只在一个方向上(方位或俯仰)进行波束扫描的阵列;
■ 二维扫描阵列:可同时在方位和俯仰两个方向进行波束扫描的阵列。
5.2.1一维相控扫描阵列
如图5-1表示一个等间距为d的N元阵列,阵列的每个单元与一个移相器相连接,各单元移相器所引入的相位依次为0,α,2α,……,3α,(1)Nα。利用这些移相器改变α值的大小,就可分别控制各单元的相位,以达到控制波束扫描的目的。
图5-1 一维相控扫描天线阵示意图
当然,一维相控扫描也可用平面阵来实现,此时图中的一个单元就表示一排单元。因此,平面阵的一维相扫可简化为用一个直线阵列来分析。如上图所示的直线阵,其远区辐射场为
注:资料来源于王建老师《阵列天线理论与设计》讲稿,仅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如侵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