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平面折叠偶极天线
在磁共振成像 (MRI) 领域,对超高场 (UHF) 成像的追求导致了成像分辨率和功能对比机制的空前进步。然而,过渡到超高场强,通常定义为静态磁场 (B0)≥7 T 提出了不同的技术挑战。偶极子天线的几何形状和设计在决定其在 UHF 成像中的功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录 非对称平面折叠偶极子 (APFD) 比吸收率(SAR) 参考资料 *As shown below👇*非对称平面折叠偶极子 (APFD)非对称平面折叠偶极子(APFD)线圈在提升发射效率、均匀性和SAR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可归因于折叠偶极子天线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折叠偶极子可分解为两种模式:传输线模式和偶极子模式。 传输线模式中,折叠偶极子两侧存在两个反相电压源;偶极子模式中,两侧则为两个同相电压源。在传输线模式下,两端的反相电压源导致传输线末端形成短路;而在偶极子模式下,两端的同相电压源则形成开路。因此:传输线模式的电流强度在两端呈现峰值;偶极子模式的电流强度在两端呈现谷值。当折叠偶极子的总长度为λ/2时,传输线模式两端的短路会在距离末端λ/4的位置(即传输线中点)转换为开路;而偶极子模式两端的开路则在中点转换为短路。因此,两种模式的电流分布呈现相反但对称的特性。二者的叠加最终形成均匀的电流分布。*比吸收率(SAR)最大 10 克平均局部比吸收率(SAR)值:对于 UHF MRI 而言,计算 APFD 线圈和 FD 的最大 10 克平均局部 SAR 值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可安全施加到 UHF MRI 中射频线圈的功率极限。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601-2-33 指南规定,在 6 分钟的时间间隔内,头部和躯干的 SAR10g 阈值为 10 瓦 / 千克,四肢为 20 瓦 / 千克。局部 SAR 的计算定义如下 The B+1 field is defined as 此外,通过将B+1场相对于10 g平均峰值局部SAR进行归一化,确定SAR效率 参考文献 [1] H. Chen et al., “Asymmetrical Planar Folded Dipole Antennas for Human Body MRI at 7 T,”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3, no. 5, pp. 2766–2779, May 2025, doi: 10.1109/TAP.2024.3513639.[2] A. J. E. Raaijmakers, P. R. Luijten, and C. a. T. van den Berg, “Dipole antennas for ultrahigh-field body imaging: a comparison with loop coils,” NMR in Biomedicine, vol. 29, no. 9, pp. 1122–1130, 2016, doi: 10.1002/nbm.3356. #偶极子 #MRI #医学成像来源:微波工程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