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ADAMS的悬架侧倾与转向仿真

1天前浏览4

基于ADAMS(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进行麦弗逊前悬架的侧倾与转向仿真,通常需要以下步骤和关键点。以下内容将分步骤说明建模、参数设置和仿真分析过程:

1. 麦弗逊悬架建模

根据实际悬架硬点坐标(Hard Points)定义部件的位置和尺寸,确保悬架运动学特性准确。各部件之间按照设计要求,通过建立连接副和衬套进行悬架系统装配。

本文介绍麦弗逊前悬架的侧倾与转向仿真,对模型的建立作如下假设: 悬架中所有零部件都认为是刚体; 减振器简化为线性弹簧和阻尼; 各运动副内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轮胎简化为刚性体。创建的模型如图 1。运用 ADAMS /CAR 模块建立与表1相对应的汽车前悬架的运动学模型,具体的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1 麦弗逊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

2. 参数设置

2.1 弹性元件参数

弹簧刚度:输入悬架弹簧的线刚度。需要考虑非线性弹簧刚度,因此曲线采用变刚度数据;

阻尼系数:根据减震器性能试验,绘制减震器示功图,在ADAMS软件里面设置减震器的压缩/回弹阻尼。

2.2 轮胎模型

为简化分析,本案例使用刚性轮胎+接触力模型,轮胎尺寸和参数在ADAMS软件里面进行设置,轮胎参数设置如图2所示:


图2麦弗逊悬架轮胎参数设置

2.3 质量属性

为准确体现各部件分配质量和转动惯量,需要对模型general part进行质量和转动惯量设置,具体数据要求按照实际零部件重量进行定义,尤其是转向节和车轮。

3. 仿真工况设置

3.1 侧倾仿真工况

基于adams car roll&vertical force/length进行悬架侧倾定义roll angle为±5°(绕着整车X向),定义垂向力10000N(按设计状态或者实验台载荷)

测量参数:

车身侧倾角(Roll Angle)

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变化

轮距变化(Track Change)

3.2 转向仿真工况

基于adams steering进行悬架转向工况定义,定义转向角度为±360°(按设计状态或者实验台载荷)

测量参数:

前轮转向角(Toe Angle)

阿克曼角(Ackermann Angel)

4. 仿真分析

4.1 侧倾刚度验证

通过静态侧向力加载,验证悬架的侧倾刚度是否与设计值一致,ADAMS仿真分析工况设置如图3所示。


图3侧倾仿真分析工况设置

分析侧倾角、前束角、车轮垂向力与轮胎垂向跳动的关系曲线。


图4外倾角(roll_angle+camber_angle)vs轮胎垂向跳动关系曲线


图5前束vs 轮胎垂向跳动关系曲线


图6车轮垂向力vs 轮胎垂向跳动关系曲线

4.2 转向特性分析

动态转向输入下,观察车轮定位参数(Camber, Toe)、转向阿克曼曲线的变化。ADAMS仿真分析工况设置如图7所示。


图7转向仿真分析工况设置

分析车轮转角、阿克曼、外倾角、主销后倾角、车轮垂向力与轮胎转角的关系曲线。


图8阿克曼、左右车轮转角VS转向盘角度关系曲线


图9阿克曼角、阿克曼误差VS转向盘角度关系曲线


图10外倾角VS转向盘角度关系曲线


图11主销后倾角VS转向盘角度关系曲线


图12车轮垂向力VS转向盘角度关系曲线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在ADAMS中完成麦弗逊悬架的侧倾与转向特性仿真,为悬架设计提供动力学依据。建议结合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以提高仿真精度。


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MechanicalSystemAdams非线性汽车多体动力学试验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0
最近编辑:1天前
320科技工作室
硕士 | 结构工程师 lammps/ms/vasp/
获赞 227粉丝 400文章 36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Lumerical系列模块联合仿真中红外硅基电光调制器

电光调制器,一种通过外部手段改变材料折射率的光电子器件,常用于电信号与光信号转换过程。现实当中电光调制器种类繁多,诸如铌酸锂基的电光调制器、硅基的电光调制器、基于等离子共振色散的电光调制器等等。然而,这些调制器原理不一样,这造就了分析调制器的原理和方法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必然是针对具体问题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考虑到硅基电光调制器的成熟工艺,下文将展现仿真硅基电光调制的整个流程。后面若有机会再分享铌酸锂基电光调制器和基于等离子共振色散的电光调制器。在这里,硅基调制器的几何结构以发表在Photonic research【High-speed silicon photonic Mach–Zehnder modulator at 2 μm】的文章为案例。具体参数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同区域的载流子浓度如下表格所示:P81e17/cm3P+21e18/cm3P++1e19/cm3N41e17/cm3N+21e18/cm3N++1e19/cm3接下来,我们使用Charge模块分析电压驱动下硅材料的复数折射率的变化。当然,有些研究者比较理想化地考虑电驱动硅材料的掺杂载流子对其折射率的影响,往往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这样的公式把掺杂硅材料理想花为具有电气化过程的Drude材料模型。但是,我们希望计算薛定谔方程等方式,更加真实反应掺杂硅材料在电驱动下的折射率改变情况。因此,我们在charge模块中构建了几何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得到的载流子分布图如下:这些图证明该模型在分析掺杂硅料构建的电光调制能够被电压驱动。然后把载流子分布数据导出来,在Mode Solution里面分析模式有效折射率变化。在Mode Solution里构建波导几何结构,导入载流子分布数据之后图如下所示。硅材料与载流子分布数据在一起之后,通过扫描驱动电压就可以获得模式有效折射率变化。接下,把折射率变化数据导入Interconnect中做长距离【L=5mm】的传输效率计算到这里就已经从模式分析、电压驱动掺杂过程、电压驱动模式有效折射率变化以及长距离的传输效率把掺杂硅基电光调制器进行全过程分析了一遍。尽管如此,限于篇幅,详细的过程在后面继续介绍。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