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花大价钱买的耳机,听起来还不如朋友几十块的?”
“这些音频参数——频响、失真、声场,到底是个啥?”
“面对琳琅满目的音箱、耳机、麦克风,我究竟该怎么选?”
如果你曾有过这些疑问,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出了从“听个响”到“懂欣赏”的第一步。
声音的世界,时常被一些“玄学”所笼罩,似乎只有“金耳朵”才能窥其门径。但实际上,声学是一门严谨而有趣的科学。
今天,我将带你剥开“玄学”的外衣,用大白话聊透声音的奥秘,让你轻松听懂、聪明选购,把钱花在刀刃上。
第一部分:奇妙的人体硬件——我们的耳朵
在谈论任何设备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世界上最精密、最个性化的声音接收器——你自己的耳朵。
听觉系统的奥秘——用耳朵听时间
从声源到声音感知和房间中的声音传播
声音的旅程是这样的:声波(空气的振动)被我们的耳廓收集,像一个雷达锅盖。

- 1. 耳廓(信号收集):耳廓收集声波,并通过耳道将其传入。耳廓独特的形状还能帮助我们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 2. 耳道(信号放大):声波撞击鼓膜,使其振动。鼓膜连接着三块微小的听小骨,它们像一个杠杆系统,将振动放大,再传递给内耳。
- 3. 内耳(信号转换):振动到达充满液体的耳蜗,刺 激数以万计的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像钢琴的琴键,不同的“琴键”负责感受不同高低的音。它们将物理振动转换为神经电信号。
- 4. 大脑(信号处理):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和诠释,最终,我们“听”到了音乐、人声和世界万物的声音。
划重点: 你的耳朵和大脑组成了一套独一无二的“音频系统”。每个人的耳道形状、听力敏感度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副耳机,你和朋友的听感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相信你的耳朵,是挑选音频设备的第一黄金法则。
完整的声音感知过程:

第二部分:告别“玄学”——你必须知道的声学术语
理解下面几个核心术语,你就能看懂80%的音频产品评测和参数,不再被商家云里雾里的宣传所迷惑。
1. 频率 (Frequency) 与 音高 (Pitch)
- • 类比: 想象一下钢琴键盘,最左边的键声音低沉(低频),最右边的键声音尖锐(高频)。
- • 知识点: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人耳的理论听觉范围是 20Hz - 20,000Hz。我们常说的“低音炮”就是为了增强低频,“高音清澈”指的就是高频部分表现好。随着年龄增长,对高频的敏感度会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 振幅 (Amplitude) 与 响度 (Loudness)
- • 类比: 想象水波,波浪越高,能量越强,声音就越响。
- • 知识点: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长时间暴露在超过85dB的环境下,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
3. 频率响应 (Frequency Response)
- • 人话版解释: 这是衡量音频设备是否“偏科”的成绩单。它显示了设备在不同频率下声音的大小。
- • 类比: 一位“三好学生”应该是各科成绩均衡。一条理想中平直的频率响应曲线,代表设备能真实、无偏颇地还原从低音到高音的每一个细节。
- • 知识点: 曲线中的波峰(bump)意味着该频段的声音被增强了,可能会更“抓耳”;波谷(dip)则意味着该频段被削弱了。很多耳机厂商会刻意调校曲线,比如增加低频,营造“动次打次”的震撼感,这就是所谓的“调音风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你是否喜欢。
4. 失真 (Distortion)
- • 人话版解释: 声音“变脏了”,不再是原始的样子。
- • 知识点: 当你把音量开到最大,声音变得嘶哑、破裂,这就是最典型的失真。好的设备能在正常音量下将失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让声音听起来干净、纯粹。
5. 声场 (Soundstage) 与 结像 (Imaging)
- • 声场: 声音听起来有多“宽阔”,是像在一个小房间里,还是像在音乐厅里。
- • 结像: 在这个宽阔的空间里,你能不能清楚地“看”到每个乐器或人声在哪个位置。
- • 类比: 闭上眼睛听一段高品质的录音,如果能让你感觉乐队就在你面前,钢琴在左边,鼓在中间靠后,歌手站在正前方,那这个设备的声场和结像就非常出色。
第三部分:终极选购指南——如何挑选你的“神兵利器”
理论结合实际,我们来看看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设备。
原则:场景为王,耳朵收货。
1. 音箱 (Speakers)
- • 先问自己: 在哪里用?客厅、书房还是电脑桌?使用场景决定了你需要多大尺寸和功率的音箱。
- • 有源 vs 无源: 有源音箱(内置功放,插电即用)对新手最友好。无源音箱(需要外接功放)提供了更多搭配和升级的乐趣,适合进阶玩家。
- • 别忘了环境: 房间是最大的音箱! 墙壁、家具、地毯都会影响声音。有时候,调整一下音箱的摆位,或者在墙角放一盆绿植,都能奇迹般地改善听感。
- • 现场去听: 如果条件允许,带上你最熟悉的几首歌,去实体店亲自听一听。
2. 耳机 (Headphones)
- • 类型选择:常见包括入耳式、头戴式、耳夹式、骨传导等
A. 入耳式 (In-Ear)
B. 头戴式 (Over-Ear/On-Ear)
C. 耳夹式 (Ear-Clip / Open-Ear)
D. 骨传导 (Bone Conduction)
- • 原理: 不通过空气,而是将振动单元贴在颧骨上,通过头骨的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
- • 优点: 完全开放耳道,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最强,安全性最高;因不经过鼓膜,对听力有一定保护作用。
- • 缺点: 音质(尤其是低频和高频细节)损失较大,是四种类型里音质最差的;音量开大时振动感明显,可能引起不适;漏音问题比较显著。
- • 核心场景: 跑步、骑行、游泳等户外运动,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的场景。
耳夹式耳机调研
- • 原理: 也称“气传导”,将微型扬声器挂在或夹在耳廓上,不堵塞耳道,通过空气将声音定向传入耳内。
- • 优点: 佩戴舒适无异物感,对耳道友好;可以感知到环境音,兼顾音乐与安全。
- • 缺点: 物理上不隔音,在嘈杂环境下听音不清;低频表现和音质上限通常不如入耳式;有漏音风险。
- • 核心场景: 办公室(需要随时与同事交流)、居家、散步等需要兼顾听音和环境感知的场合。
- 适用于通勤的Bose新款头戴降噪耳机QC45体验,对比QC35、Bose 700以及苹果Airpods Max
- • 封闭式: 办公室、图书馆等需要专注且不打扰他人的环境。
- • 开放式: 家中、录音棚等安静环境下,追求极致音质和自然听感。
- • 原理: 通过耳罩罩住或压在耳朵上,通过空气传导。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 • 优点: 发声单元尺寸大,通常能提供最宽阔的声场和最好的音质细节;佩戴相对舒适,适合长时间使用。
- • 缺点: 体积大,不便携带;开放式几乎无隔音且会漏音,封闭式夏天佩戴可能闷热。
- Bose主动降噪TWS耳机(QuietComfort Earbuds消噪耳塞)体验
- 三星主动降噪TWS耳机Galaxy Buds2的客观测试
- 三星新发布的主动降噪TWS耳机Galaxy Buds2以及Galaxy Buds系列简介和评述
- • 原理: 将发声单元塞入耳道,通过空气传导,形成密闭的听音环境。
- • 优点: 物理隔音效果好,能有效隔绝外界噪音;低频下潜和力量感通常最足;便携性极佳。
- • 缺点: 长时间佩戴可能引起耳道胀痛或不适;存在“听诊器效应”(线缆摩擦声被放大)。
- • 核心场景: 通勤、旅行、健身房等需要隔绝噪音的嘈杂环境;追求沉浸式音乐体验。
- • 降噪耳机: 通勤和差旅的“神器”,通过主动降噪技术抵消环境噪音。
- • 无线耳机: 方便,但要注意蓝牙编码(如aptX, LDAC)会影响音质上限。
- • 运动耳机: 关注防水等级(IPX)和佩戴的牢固性。
3. 麦克风 (Microphones)
- • 先问自己: 用来做什么?网络会议、游戏开黑、录制播客还是弹唱?
- • 动圈麦克风: 皮实耐用,不太容易录到环境噪音,适合K歌、直播等嘈杂环境。
- • 电容麦克风: 声音细节丰富,灵敏度高,需要更安静的环境,是录制人声、播客和乐器的首选。
- • 心形指向: 只录正前方的声音,能有效屏蔽侧面和背后的杂音。这是最常用、最万能的模式。也有超心形指向性
- • 全指向: 360度无死角拾音,适合录制圆桌会议或环境声。
- • 双指向/8字形: 拾取前后方的声音,适合两人对坐采访。
结语
声音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科学、更有趣。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打破对声学的“敬畏感”,让你明白:
- 3. 没有最“好”的设备,只有最“适合”你的设备。
探索声音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从理解基本原理开始,找到真正能打动你的声音,就是最大的成功。
你最喜欢的一款音频设备是什么?它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