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术协调让我患上厌蠢症

3月前浏览176
     
     
     
     
     
     
     
     
     
     
     

技术协调

让我患上厌蠢症



图惜

     
     
     


引言:

2025 年 5 月,洛克希德・马丁抛出的一枚 "技术哑弹" 炸懵了全球军界 —— 为 F-35 量身打造的新一代 AN/APG-85 氮化镓雷达,居然因为体积远远超过了机头尺寸而成了 "机头容纳不下的庞然大物",这是一个多么低级且代价巨大的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总体单位与分系统单位的技术协调上出现了问题,你说拿双筷子,他说玻璃盖子。


   
   



   
     


 


01

技术协调惹人狂

工程技术工作离不开协调两字,公司内部的技术协调工作还好,可以当面锣对面鼓地沟通,立即解决问题,而跨公司之间的技术协调真是令人抓狂,特别是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拉来做协调工作,他们既没有制约的权利,又没有广泛的人缘,说话又不委婉,性格又不强势,所以遇到推诿扯皮、不买账等现象是相当常见。所以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说得好听点叫技术协调,说得难听点就是打杂。

这一点对于纯技术人员来说是很难共情与理解的,试想当我们自己是乙方技术人员时,对于总体单元要求的统一标准、统一模板、甚至统一字体大小等要求,往往会被我们贴上“吹毛求疵”、“没事找事”等标签。比如结构图纸,我们已经使用GB/T 14689绘制了全套图纸,而协调员却一句话要求我们按WJ标准全部修改,我们往往也会唧唧歪歪不愿配合,这都可以理解的,抱怨完了继续把活干漂亮,才是一个机械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其实我上面说的都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这更抓狂,评审节点还有一周,分系统还没出图;明天就要汇总,乙方却说没人编资料;马上要上会,合作单位却给你一堆乱七八糟的屎山资料应付差事。

笔者最近忙于项目的技术协调,可谓殚精竭虑焦头烂额。提前群里发通知发标准发计划没人看。等到节点时间了却开始各种推诿不配合,要么没模板改不了,要么工程师都出差了。最后催得急了,就乱改一通应付了事,哪怕手把手地说怎么修改图纸,修改了五遍传过来的图纸还是各种问题,搞得我都怀疑自己说的是火星语、传的是甲骨文。真是贴告示遇到瞎子,喊广播遇到聋子。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别人特别苛刻的人,如果遇到我都不得不吐槽的事,那真是太应付得不像话了。

比如下面这张图,先不说字体不对,线宽不对(全是细线)等问题,也不说公差尺寸、标注基准等问题。最起码的尺寸应该全吧,应该有粗糙度吧,就技术要求一句话“未注尺寸详见3D模型”应付了事,那么还要工程图纸干嘛,不如直接传一个3D模型。 

   

还有下面这张画的是个啥,说是小学生出的图都有点侮辱小学生了,猫子随便在键盘上踩几下都比这个图出的好。 

   

而我接触到的这种图还不是一张两张,而是成批成批,堆在一起就是一座巨大的屎山,并且在屎里面埋了很多定时炸弹,永远也清理不完,还可能随时崩你一脸。

在以前,一个同事给我说的我们出的图在机械行业算了很规范的了,我还不大理解,觉得我们出的图只是按照最基本的GB制图标准,幼儿园水平,有啥难度?觉得这个行业的机械工程师制图水平都在我之上,现在想想同事说的没错,机械行业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海,看不见的水比看得见的山更深。

这种事情接触多了真的会让人患上厌蠢症,不明白对方为啥这么蠢。其实并不是对方蠢,而是不愿意配合,推诿、敷衍、应付了事的心态令人十分厌恶。


02

本质原因更令人抓狂

我不知道现在机械行业的大学生是否还有手工机械制图的课,是否还会系统地学习如何投影、如何剖切、如何画相贯线,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功,如同士兵的枪画家的笔,是安身立命的必修课。

但是目前来看,机械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南郭处士,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懂5000年后预500年,唯独不懂机械制图,别问,问就是:太低级的活我不干,没技术含量的姿势我不学。

又到了我搬出神图的时候。别跟我提公差配合,老子出图就是一把梭;尺寸链,不存在.......以前看这个图以为是别人做的讽刺漫画,现在才发现它是机械行业的写实照片。

   

当一群人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时你却要较真,往往会被人说为装清高。当制造业早已经进入3D模型驱动你却坚持扣工程图的公差配合细节,往往被人说为不懂变通。

但是我认为工程师就是应该不忘初心,机械工程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工程变现,是一点马虎不得,工程图就应该有个工程图的样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了事随便用3DCAD投影几个图拉几个尺寸,那和小儿路上尿做画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小儿尿画供路过的人一乐旋即而消,而工程尿图却溅相关的人身上一身骚洗都洗不掉。

绵里藏针云中见日,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有太多的随波逐流之人,较真的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不需要你呕心沥血地努力,不需要你废寝忘食地专研,只需要你拿出垫在床脚下的《机械制图》、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再自己学一次,在实践中应用一次,那你的工程制图水平就超过了这个行业里很多的人,有一天你也可以对别人说:“我出的图在机械行业算了很规范的了”。

最后祝所有的机械设计工程师都不忘初心愿望成真。也祝所有的高考学子金榜题名。


     

快乐工作,惬意生活

WARM TIME

 
 

【END】

 





来源:CAE中学生
尺寸链工程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05
最近编辑:3月前
CAE无剑
硕士 | 仿真工程师 CAE中学生
获赞 747粉丝 1689文章 29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断裂和裂纹一字之差,差在何处?

一、背景在结构仿真中,经常会遇到两类案例:(1)拉伸断裂;(2)裂纹断裂。例如对某高强钢进行拉伸断裂仿真,通过Johnson-Cook本构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力学行为,模拟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断裂过程;又如采用ABAQUS的XFEM方法,对带缺陷的平板在弯矩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过程进行模拟,直至发生断裂破坏,展示了XFEM方法在裂纹扩展仿真中的应用。对于这种相对高阶一点的案例来说,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材料失效,但其中的差异却不是很清晰。一般来说,材料的拉伸断裂多采用损伤力学,而裂纹断裂多采用断裂力学。下面就简单说说两者之间的差异,以便大家了解其使用场景。二、理论差异研究对象与尺度断裂力学:假设材料中已存在宏观裂纹(如可见缺陷或初始裂纹),研究其扩展规律,重点关注裂纹尖端的应力奇点、能量释放率等参数。其核心是通过应力强度因子(如K、J积分)或能量释放率(G)判断裂纹是否扩展。损伤力学:关注材料内部微观缺陷(如微裂纹、空洞)的累积与演化,将损伤视为连续介质中的状态变量,通过刚度退化或强度损失描述材料整体性能的劣化。损伤模型通常包含损伤变量的演化方程,反映材料从微观损伤到宏观失效的连续过程。理论假设与处理方式断裂力学将裂纹作为明确的几何不连续面处理,需要预设裂纹位置和形态,并依赖网格细化或特殊单元(如XFEM)捕捉裂纹尖端行为。损伤力学则通过非局部化模型(如梯度损伤、相场方法)或连续损伤变量,避免显式裂纹建模,更适合模拟损伤扩散或多裂纹相互作用。能量与失效准则断裂力学基于能量平衡(如Griffith准则)或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判断裂纹扩展。损伤力学通过损伤演化方程(如塑性应变累积、微缺陷密度)间接反映能量耗散,失效准则通常与损伤变量的临界值相关。三、使用场景断裂力学的典型应用宏观裂纹扩展分析:适用于已知裂纹位置和形态的结构,如压力容器表面裂纹的J积分计算、飞机部件的疲劳裂纹扩展预测。脆性材料失效:如陶瓷、玻璃等材料的断裂韧性评估,通过LEFM(线弹性断裂力学)计算安全系数。动态裂纹传播:如冲击载荷下的裂纹快速扩展模拟,需结合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损伤力学的典型应用材料损伤初期分析:研究微裂纹成核与生长,如混凝土骨料脱粘、金属材料的空洞形核。复杂损伤演化:模拟多尺度损伤耦合问题,如复合材料界面损伤、金属蠕变损伤。无需预设裂纹的场景:如相场模型模拟裂纹自发萌生与分岔,或梯度损伤模型处理局部化应变问题。联合应用案例在疲劳分析中,损伤力学可描述裂纹形成阶段的损伤累积,而断裂力学用于裂纹扩展阶段的寿命预测。相场理论结合了损伤力学(弥散损伤)与断裂力学(裂纹能量释放),实现从损伤到断裂的统一建模。四、选择依据裂纹显式性:若结构中存在明确裂纹或需评估已有裂纹的安全性,优先采用断裂力学。损伤隐匿性:若关注材料内部退化或复杂缺陷群(如多孔材料、复合材料),损伤力学更适用。计算成本:损伤模型(如连续损伤)通常比显式裂纹模型(如XFEM)计算效率更高,但可能牺牲局部精度。材料行为:延性材料(如金属)的损伤常与塑性变形耦合,需采用弹塑性损伤模型;脆性材料(如混凝土)则适合梯度损伤或相场模型。总体来说,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在理论与应用上形成互补:前者聚焦宏观裂纹的力学行为,后者揭示材料内部的损伤演化,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地预测材料从微观损伤到宏观断裂的全过程。因此大家在软件操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别忘了补充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来源:CAE中学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