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05.弹性模量

15天前浏览18

     1727年,欧拉提出了类似弹性模量的“模高”ω和“模重”h的概念,分别定义为ω=EA和h=E/ρg。1807年,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出版了《自然哲学与机械技术教程》一书,其中提到:“任一材料的弹性模量,是同一材料构成的一个柱体,在柱体底部能够产生一定的压力,该压力与引起柱体某一压缩度的重量之比,等于柱体长度与其缩短量之比”,这里提出的弹性模量概念与欧拉提出的“模重”类似。


【1】定义

     弹性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一般定义是单向应力状态下应力除以该方向的应变。是与材料有关的常数,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


【2】公式:

     oa段为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斜率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为单位为MPa。

E=σ/ε



【3】物理意义

     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统称;它是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相当于普通弹簧中的刚度。其只取决于固体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外界环境对其没有影响。弹性模量越大,固体材料越不容易形变。


【4】模量分类

     各项同性物体的弹性模量包括拉压弹性模量E、剪切弹性模量G、体积弹性模量K、泊松比μ以及拉梅弹性常数λ等。表示方法可以是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

(1)杨氏模量(E):

     描述拉伸弹性,或当沿该轴施加相反的力时物体沿该轴变形的趋势;它被定义为拉伸应力与拉伸应变的比值。它通常简称为弹性模量。

E=σ/ε

(2)剪切模量(G):

     描述了物体在受到相反力作用时的剪切趋势(恒定体积下的形状变形);它被定义为剪切应力超过剪切应变。剪切模量是粘度推导的一部分。

G=τ/γ

其中G(Mpa)为切变弹性模量;τ为剪切应力(Mpa);γ为剪切应变(弧度)。 

(3)体积弹性模量(K):

     描述了体积弹性,或一个目的是在当在所有方向上均匀地加载的所有方向变形的倾向;它被定义为体积应力超过体积应变,并且是可压缩性的倒数。体积模量是杨氏模量在三个维度上的扩展。

K=E/(3×(1-2×v))

其中E为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


【5】测试方法

     杨氏模量测量原理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静态拉伸法、动态共振法、梁弯曲法,以及超声波测量法等。



     

     
END
     

        

来源:CAE碰撞仿真指导
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6-24
最近编辑:15天前
CAE碰撞仿真指导
本科 | CAE高级仿真工... CAE 碰撞仿真指导
获赞 7粉丝 8文章 8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04-《强度理论》

各种材料因强度不足引起的失效现象是不同的,事实上,尽管失效现象比较复杂,但经过归纳,强度不足引起的失效现象主要还是屈服和断裂两种类型。同时,衡量受力和变形程度的量又有应力、应变和应变能密度等。 这类假说认为,材料之所以按某种方式(断裂或屈服)失效,是应力、应变或应变能密度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引起的。亦即,造成失效的原因和应力状态无关;这类假说称之为强度理论。材料破坏的两种类型:①屈服失效 材料由于出现显著的塑性变形而丧失其正常的工作能力。②断裂失效 脆性断裂:无明显的变形下突然断裂; 韧性断裂:产生大量塑性变形后断裂。【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定义:最大拉应力理论认为最大拉应力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 无论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拉应力达到与材料性质有关的某一极限值,则材料就发生断裂。既然最大拉引力与材料的应力状态无关,于是就可以用单向应力状态确定这一极限值;单向拉伸只有σ1(σ2=σ3=0),而当σ1达到强度极限σb时,发生断裂。最大拉应力理论强度条件:σ1<[σ]脆性材料的扭转破坏,也是沿拉应力最大的斜面发生断裂,这些都与最大拉应力理论相符。【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材料处于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与材料性质有关的某一极限值,则材料就发生断裂。ε1的极限值既然与材料的应力状态无关,就可以用单向应力状态确定这一极限值。 设单向拉伸直到断裂仍可用胡克定律计算应变,则拉伸时伸长线应变的极限值应为εu=σb/E.按照这一理论,任意应力状态下,只要ε1达到极限σb/E,材料就发生断裂。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强度条件:σ1-μ(σ2+σ3)≤[σ]实验表明:此理论对于一拉一压的二向应力状态的脆性材料的断裂较符合,如铸铁受拉压比第一强度理论更接近实际情况。【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最大切应力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即认为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达到与材料性质有关的某一极限值,材料就发生屈服。最大切应力理论强度条件:σ1-σ3≤[σ]实验表明:此理论对于塑性材料的屈服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解释;并能解释材料在三向均压下不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的事实。局限性:1、未考虑σ2的影响,试验证实最大影响达15%。2、不能解释三向均拉下可能发生断裂的现象。【4】畸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畸变能密度理论认为畸变能密度是引起服的主要因素。即认为天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畸变能密度νd达到与材料性质有关的某一极限值,材料就发生屈服。畸变能密度理论强度条件:实验表明:对塑性材料,此理论比第三强度理论更符合试验结果,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度理论的一般选用原则 脆性材料一般使用第一或第二强度理论;塑性材料一般使用第三或第四理论。三向受拉应力状态,用第一强度理论;三向受压应力状态,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强度理论的选用还要依据该工程领域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一类产品,不同的标准规范所选用的强度理论也可能不同,例如压力容器的规范中,有选用第一强度理论、第三强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的。来源:CAE碰撞仿真指导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