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磁仿真时,很多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会用 CST 软件,它功能很强大。但不少用户用的时候发现仿真速度慢,这既影响工作效率,又可能耽误项目进度。下面我们分析 CST 软件仿真慢的主要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帮您解决仿真慢的问题。
复杂几何结构的挑战
CST软件处理的模型若包含大量细节与复杂几何状,如具有精细纹理的天线结构、内部构造繁杂的射频模块等,会显著增加计算量。每个细微的几何特征在仿真时都需软件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以准确模拟其对电磁场的影响。例如,一个多层且带有微小过孔的印刷电路板(PCB)模型,众多过孔与复杂的布线层使得模型几何复杂度极高,CST在计算电磁场在这样的结构中传播与相互作用时,运算量呈指数级增长,导致仿真速度大幅下降。
过多部件与耦合关系
当模型由大量相互作用的部件构成,且存在复杂的电磁耦合关系时,仿真难度也会急剧上升。以多天线通信系统为例,多个天线之间不仅存在自身的电磁辐射,还会相互影响、产生耦合效应。CST需要同时考虑每个天线的电磁场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这要求软件进行海量的矩阵运算与迭代求解,从而耗费大量计算时间,使得仿真进程如同蜗牛爬行。
解决策略
1. 合理简化模型:依据分析目的,大胆舍去对结果影响微小的细节特征。对于上述PCB模型,若分析重点是整体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可将一些不影响关键信号传输的微小过孔或短接线进行简化或忽略。在简化过程中,需确保不改变模型的关键电磁特性,可通过对比简化前后模型在关键指标上的差异进行验证。
2.采用等效模型:对于复杂部件,若其电磁特性可通过等效电路或简化模型来近似描述,应优先采用等效模型。比如,在分析包含复杂滤波器的射频电路时,可将滤波器用其等效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替代,既能保留滤波器对整体电路电磁性能的关键影响,又能大幅降低模型复杂度,提升仿真速度。

网格过度细化
在CST仿真中,网格划分是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的关键步骤。部分用户为追求高精度,过度细化网格,在模型所有区域都设置极小的网格尺寸。然而,这会生成数量庞大的网格单元,极大增加计算量。例如,在对一个普通的长方体金属腔体进行仿真时,若不必要地将网格尺寸设置得极小,网格单元数量可能从几千个激增至数百万个,CST软件在处理如此海量的网格数据时,计算资源迅速耗尽,仿真速度变得极其缓慢。
网格质量不佳
除了网格尺寸,网格质量同样重要。若网格存在严重扭曲、长宽比过大等问题,会导致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变差,CST软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迭代求解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对具有曲面外形的天线进行网格划分时,如果生成的三角形或四面体网格严重畸形,在计算电磁场在曲面上的分布时,会引发数值振荡,软件不得不反复调整计算参数与迭代次数,进而拖慢仿真速度。
解决策略
1. 自适应网格划分:利用CST软件的自适应网格划分功能,让软件根据模型中电磁场的变化情况自动调整网格密度。在电磁场变化剧烈的区域,如天线的馈电点、谐振结构附近,自动加密网格以提高计算精度;在电磁场相对平缓的区域,适当降低网格密度以减少计算量。通过这种智能的网格划分方式,既能保证仿真精度,又能有效控制网格数量,提升仿真速度。
网格质量检查与优化:在完成网格划分后,使用CST自带的网格质量检查工具,对网格的扭曲度、长宽比等指标进行检查。对于质量不达标的网格,运用软件提供的网格优化功能,如网格平滑、重划分等操作,改善网格质量。确保网格在满足仿真精度要求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数值计算性能,为快速仿真奠定基础。
内存不足
CST软件在运行仿真时,需要将模型数据、网格信息以及中间计算结果存储在内存中。当模型复杂、网格数量众多时,对内存的需求会急剧增加。若计算机内存不足,软件不得不频繁进行数据的磁盘交换,这一过程比直接在内存中读写数据慢得多,导致仿真速度大幅下降。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可能需要数GB甚至数十GB的内存来存储相关数据,若计算机内存仅为4GB或8GB,就极易出现内存不足的情况,使得仿真陷入卡顿。
处理器性能受限
CST软件的仿真计算依赖于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如果处理器性能较低,核心数量少、主频低,在面对复杂模型的大规模数值计算任务时,无法快速完成矩阵运算、迭代求解等操作。例如,一些老旧的单核处理器计算机,在处理稍微复杂一点的电磁仿真模型时,计算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仿真时间会被无限拉长,而现代多核高性能处理器能够并行处理多个计算任务,显著提升计算效率。
解决策略
1. 升级内存:根据模型规模和计算机硬件支持情况,合理增加内存容量。对于经常处理大型复杂模型的用户,建议将内存升级至16GB、32GB甚至更高。在升级内存时,要确保新内存与计算机主板兼容,避免出现硬件不匹配问题。
更换高性能处理器:若条件允许,更换为多核高性能处理器。例如,选择具有多核心、高主频的IntelXeon系列或AMDRyzenThreadripper系列处理器,这些处理器专为高性能计算设计,能够大幅提升CST软件的仿真速度。同时,在更换处理器时,需注意主板的兼容性以及散热问题,确保处理器能够稳定运行。
求解器类型选择错误
CST软件提供多种求解器,如时域有限积分法(FDTD)求解器、频域求解器等,每种求解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若用户选择的求解器与模型的物理特性和分析需求不匹配,会导致仿真效率低下。例如,对于一个宽带天线的瞬态响应分析,若错误地选择了频域求解器,由于频域求解器主要用于稳态问题,在处理瞬态信号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傅里叶变换等额外计算,使得计算过程变得冗长复杂,仿真速度极慢。
求解器参数不合理
即使选择了正确的求解器,若求解器参数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仿真速度。例如,时域求解器中的时间步长设置过大,可能导致数值计算不稳定,软件需要更多次迭代来保证结果准确性;时间步长设置过小,则会增加计算时间。又如,频域求解器中的频率采样点数设置过多,会使计算量大幅增加,而设置过少又会影响结果精度。因此,合理设置求解器参数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仿真速度的关键。
解决策略
1. 正确选择求解器:深入了解不同求解器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根据模型的物理性质(如线性或非线性、时域或频域问题)、分析目标(如场分布计算、S参数提取等)选择最合适的求解器。对于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求解器协同工作。在选择求解器前,可参考CST软件的官方文档、相关技术资料以及实际案例,确保求解器选择正确无误。
优化求解器参数:根据模型特点和分析要求,通过试算和经验积累,逐步优化求解器参数。在调整参数时,可先从关键参数入手,如时域求解器的时间步长、频域求解器的频率采样点数等,观察参数变化对仿真结果精度和计算时间的影响。同时,利用CST软件提供的参数扫描功能,对多个参数进行组合优化,找到一组既能保证仿真精度又能使计算时间最短的参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