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全结构、对称半结构、轴对称约束下计算结果对比

13小时前浏览0

在有限元分析中,对称约束是一种高效简化模型、减少计算量的重要工具。Abaqus中的对称约束通过限制对称面上的法向位移(及可能的旋转自由度),使模型在对称条件下仅需分析部分结构即可获得完整结果。对称约束的核心在于模拟结构对称性带来的力学特性,例如,当模型关于XY平面对称时,对称面上所有节点的Z向位移被固定(U3=0)。对于三维实体单元,通常只需限制法向位移;而对于壳单元或存在弯曲载荷的情况,还需限制绕对称面切向的旋转自由度(如UR1、UR2)。这种约束等效于将对称面视为“镜像边界”,确保分析结果与完整模型一致。  

如果一个物体既关于平面对称,又关于某轴对称,那么可以使用对称约束或者轴对称来简化建模计算过程。本文以简单的圆柱体为例,依次从全结构、半结构(使用对称约束、不使用对称约束)和轴对称结构来对比计算结果。  

全结构  

创建一个圆柱体,在一个端面施加压强,在另外一个端面施加全约束,见图1。  

圆柱体的加载和约束  

提交计算,计算结果见图2。  

全结构的计算结果  

半结构  

创建半个圆柱,在一个端面施加压强,在另外一个端面施加全约束,并且在对称面上施加对称约束,见图3。  

半结构的约束  

提交计算,计算结果见图4。  

半结构的计算结果  

比较图2、图4发现,不管是应力还是应变,两者相差很小,说明对称约束起到了作用,这样用一半的结构来代替全结构,也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对于大型的对称模型,使用“半结构”代替“全结构”操作很有必要,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减少建模、计算时间。为了更清晰显示整个圆柱的受力情况,可以通过“视图”>“ODB显示选项”,选择“镜像/图像”,选择对称面YZ,就可以显示全结构的计算云图,见图5。  

半结构以“全结构”方式显示计算结果  

如果不使用图3(b)中的对称约束(其余设置都一样),计算结果见图6,与全结构相比,最大应力增加约6%。  

不使用对称约束的计算结果  

轴对称部件  

如果分析对象不仅是对称结构,还属于轴对称结构,那么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模型,只需要创建一个面即可,见图7。  

建立轴对称部件  

施加载荷和约束见图8。  

轴对称部件的加载和约束  

提交计算,计算结果见图9,与全结构相比,两者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轴对称部件的计算结果  

同样,为了更清晰显示整个圆柱的受力情况,可以通过“视图”>“ODB显示选项”,选择“扫掠/拉伸”,设置显示范围,本文设置0-180°,显示效果见图10。  

10 轴对称部件以“三维”方式显示计算结果  

结果对比  

为了对比方便,把上述建模方式下的计算结果依次列入表1。从表1可知,对称约束的半结构与全结构计算结果最接近,其次是轴对称,但是使用轴对称建模时,有建模简单,计算耗时短的优点。当使用不带对称约束的半结构时,结果与全结构相差较大,特别是应力。  


来源:CAE与Dynamics学习之友
Abaqu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21
最近编辑:13小时前
CAE与Dynamics学习之友
博士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获赞 34粉丝 86文章 3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Simpack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轨道车辆半主动控制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介绍了高速列车二系横向减振器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基于天棚阻尼控制原理,旨在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度。在Simulink和Simpack软件中进行了设置与仿真,通过设置传感器、输入输出量、力元及端口,实现联合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被动减振,采用半主动控制后,车体的横向加速度显著降低,有效提升了列车的平稳性和乘客的舒适度。半主动控制方法很多,其中天棚阻尼控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D.Karnoop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种控制方法,下图为其原理图。由图可知,车辆运行过程中,天棚减振器的一端连接车体,另一端固定在虚拟墙体(即天棚)上,无论车体的振动方向如何,天棚减振器产生的阻尼力始终对车体振动起抑制作用。其输出阻尼力可表示为:可在实际生活中,车体是随时运动着的,无法固定连接在虚拟墙上,所以实际减振器可通过车体和转向架之间的连接来实现。被动悬挂的阻尼力可以衰减车体振动,但阻尼力的方向有时和车体振动的方向一致,从而导致车体的振动进一步恶化,这时就需要将阻尼力反向,但现实中不存在负的阻尼系数,因此在天棚阻尼控制中,选择将此时的阻尼力输出为零,以防止其增加车体振动。其输出阻尼力可表示为:根据天棚阻尼控制原理,要使实际减振器输出的阻尼力尽可能地接近理想天棚减振器的阻尼力,即Fs=Fr,所以实际减振器的阻尼和天棚减振器的阻尼的关系为:对上式分析:v1-v2有可能为零或极小值,此时Cr接近无穷大,超出实际可调阻尼的最大值,而且最小阻尼也不可能做到零。所以,实际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是有范围的,为此我们设置了Cmax和Cmin,以使减振器阻尼系数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综上,实际天棚阻尼控制方法的表达式为以上为原理部分。本文是针对高速列车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进行半主动控制,以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以下是在软件Simulink和Simpack中的设置步骤:首先在Matlab-Simulink中设置:(1)运行Matlab,选择以下路径(基于Simpack默认安装路径):C:\ProgramFiles\Simpack-2018\partners\mathworks\simat,在命令窗口输入:simat,弹出界面:特别需要注意:新建一个Model,把以上方框图copy到新建的Model中(因为刚才打开的是唯一的simat文件,如果直接在simat文件中建联合仿真,以后输入simat就只能打开这个文件了)。显示没有与Simpack连接上(ConnectedtoSIMPACK:no),暂时不用管。其次在Simpack中设置:(2)打开Simpack,设置传感器,把需要设置的输出量(8个)用传感器识别出来:在车体、构架的横向减振器位置设置输出量(y方向的速度)。(3)设置8个输出量y-Outputs。把步骤(2)中的8个传感器设置输出量。(4)设置4个输入量u-Inputs。需要注意的是:每创建一个输入量u-Inputs,都需要单击“create”一下,会自动创建一个u-Vector(力元能识别,下一步要设置),这个u-Vector与u-Inputs相关联。(5)创建4个力元。选择94号力元,在“u-VectorElementforce”栏选择上一步创建的u-Vector。(6)设置Simpack端口。在SolverSettings中选择Co-Simulation设置端口号:30000(这个值随便设置,只要与步骤(8)中设置的一样即可)。(7)在Simpack建模窗口菜单栏:Solver>Co-Simulation>StartCo-Simulation弹出计算界面:计算完成后,显示:打开联合仿真端口,等待连接。最后回到Simulink中来设置:(8)在simat界面(步骤(1)创建的)双击方框图(一开始显示没有连接上),输入端口号:30000(与步骤(6)在simpack设置要一样),依次选择Apply,OK。显示已经连上,自动把输出量、输入量加到了系统方框图上。(9)在Simulink中建立单个位置的控制系统流程图,再封装,copy3份,按照下图搭建完整的控制流程。(10)设置完成,开始运行。(11)在Simpack中打开sbr结果文件,查看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计算过程采样频率(时间间隔)以Simpack中的设置为准,不按照Simulink设置输出结果。(12)对比使用被动减振与联合仿真(半主动控制)这两种方法对车体加速度的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使用半主动控制后,车体横向加速度大大降低了,有助于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与舒适度。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