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你研发的大容积IV储氢气瓶又漏了

5小时前浏览1
今天有点忙,就简单写一下;
关于大容积气瓶的研发,我上一篇文章写过,大家先简单看一下;
为什么大容积气瓶更难造?复合材料气瓶的挑战更复杂
其实大家特别好奇,明明我的小容积气瓶疲劳可以搞到44000次,可是一到了大容积的气瓶(这里我指的是气瓶直径有明显变化的),气瓶几千次疲劳就漏了,明明结构都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上一篇文章有描述,今天不谈工艺,咱们谈一下数学的问题:

封头与圆筒连接处存在较高的,弯曲应力此弯曲应力取决于连接处的内力:

为内压强为圆筒壁厚为封头椭球比νΦ 为封头径向泊松比νθ为封头纬向泊松比,R为圆筒半径(参考文章:复合材料天然气气瓶设计的几个问题)

这里我们什么都不看,就看这个R,假如我做一个半径为100mm的气瓶和半径为500的气瓶,其他参数不变,聪明的你告诉我它们两个的弯曲应力差了几倍?


关于如何计算疲劳问题,我在这里就不进行赘述了,因为之前已经写过好多,大家可以看看。

如果我没有猜测错误的话,大家做的容积IV储氢气瓶疲劳泄露,大概率就是在这里;

当然这是所有气瓶都爱坏的位置,只不过大容积的弯曲应力变大了,坏的几率也就提高了。
之前44000次不坏,也许这次也就几千次就坏了,不要纠结!!!!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疲劳断裂复合材料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21
最近编辑:5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37粉丝 84文章 36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为什么储氢气瓶的塑料内胆,在氢疲劳试验中更容易 “扛不住”?

你知道吗?同样是疲劳试验,储氢气瓶的塑料内胆在 “氢疲劳” 测试中 “罢 工” 的概率,比 “水疲劳” 试验高得多!这背后藏着氢气和塑料之间的 “恩怨情仇”,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一、氢气:小个子大能量的 “渗透高手”氢气分子堪称自然界的 “穿墙小能手”—— 它的直径只有 0.289 纳米,比水分子(0.4 纳米)还小一圈!这意味着它能轻松钻进塑料分子链的 “缝隙” 里,上演一场 “内部大迁徙”。后果 1:气泡炸弹氢气渗透到塑料内部后,会在微裂纹、缺陷处 “抱团” 形成高压气泡,就像往气球里不断打气,最终撑破材料。 后果 2:分子链 “松绑”氢气还会 “软化” 塑料分子链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让材料变得 “肌无力”,抗疲劳能力直线下降。 对比水:水分子又大又 “粘”(极性强),在塑料里扩散慢,很难搞出这么大动静。 二、氢脆:塑料的 “慢性毒药”如果说渗透是 “物理攻击”,那氢脆就是 “化学暗杀”!化学反应搞破坏氢气会盯上塑料分子链中的 “弱点”(如酯基、双键),要么 “剪断” 化学键(氢脆),要么 “强行入伙”(加成反应),让塑料从 “柔韧小姐姐” 变成 “脆硬大姐”。 裂纹加速器在疲劳试验的循环应力下,氢气会聚集在裂纹尖端,像一把 “小铲子” 一样加速裂纹扩展。而水可能反而像 “润滑剂”,减缓裂纹的 “脚步”。 划重点:水和非极性塑料(如聚乙烯)基本 “井水不犯河水”,但氢气对塑料是 “见缝插针” 的狠角色! 三、压力游戏:氢气的 “双重暴击”储氢气瓶做疲劳试验时,要承受 “压力过山车”—— 充氢时压力飙升,放氢时压力骤降。双重压力叠加氢气的可压缩性让它在循环中 “膨胀 - 收缩”,产生的气压会和机械应力 “联手搞事”,相当于给塑料内胆 “双重暴击”。 水的 “稳如老狗”水是不可压缩的,压力变化时应力分布更均匀,对材料的 “折腾” 小很多。 四、塑料的 “先天短板”不同塑料遇上氢气,表现大不同:非极性塑料(如 PP/PE)天生 “防不住氢”,渗透率高,容易被氢气 “钻空子”。 极性塑料(如尼龙)虽然能挡挡氢气,但可能和氢气 “吵架”(氢键破坏),还是有脆化风险。 对比水:极性塑料(如尼龙)吸水后反而可能 “变柔韧”,但氢气只会让它们 “变脆弱”! 五、试验条件:氢气的 “主场优势”高频高压考验氢疲劳试验常模拟真实充放氢场景,压力循环更快、波动更大,塑料内胆 “累垮” 的速度自然更快。 温度来助攻高温下氢气扩散更快,如果试验带温度循环,塑料简直 “雪上加霜”。而水在高温下顶多 “汽化”,对塑料的直接伤害有限。 结语小小的氢气,竟藏着这么多 “破坏因子”!理解了氢疲劳的 “套路”,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升级储氢技术。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突破,或许能让储氢气瓶既轻量又 “抗造”,为氢能时代的到来铺路~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