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圈薪资大揭秘:谁在这场财富游戏中登顶?

8小时前浏览3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2024年度,纳入EVTank研究范围的14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董事长合计薪酬达到29372.54万元,平均薪酬为209.80万元,其中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以4764.10万元(含股份激励计划开支)排名第一。


瑞浦兰钧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 皮书(2025年)》。

白 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度,纳入EVTank研究范围的14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董事长合计薪酬达到29,372.54万元,平均薪酬为209.80万元其中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以4764.10万元(含股份激励计划开支)排名第一。

年度薪酬在500万元以上的还包括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容百科技董事长白厚善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2024年度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排行榜

2024年度,纳入EVTank研究范围的14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计薪酬达到172,452.85万元,其中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以1489.70万元的年度薪酬排名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非董事长高管薪酬第一名。

2024年度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薪酬最高高管薪酬排行榜

2024年度,纳入EVTank研究范围的14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合计249,106人,其中比亚迪以121,598名研发人员遥遥领先,纯锂电池上市公司宁德时代以20,346人排名靠前。从研发人员平均工资来看,EVTank数据显示,杉杉股份以76.36万元排名第一。

2024年度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排行榜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材料游戏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21
最近编辑:8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4粉丝 199文章 237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颠覆能源格局还有多远?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核心技术突破、量产进程推进及终端应用拓展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本篇文章将最新信息,从技术路线演进、产业化进程、政策支持力度及市场应用前景等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技术路线分析:硫化物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1.硫化物电解质成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核心材料 硫化物电解质凭借其卓越的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及与锂金属负极的良好兼容性,被业界公认为全固态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龙头企业均重点布局该技术路线,其中宁德时代已建成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预计将于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比亚迪则宣布其硫化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启动示范应用,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国内企业国轩高科推出的"金石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技术,电导率超过10mS/cm,30Ah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循环次数突破3000次。 2.氧化物与聚合物技术路线主导半固态电池量产进程 基于工艺兼容性和成本优势,氧化物与聚合物路线已成为半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路径。行业领先企业如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装车,其产品能量密度突破360-400Wh/kg。以卫蓝新能源为例,其半固态电池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蔚来ET7车型,实现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的突破;广汽埃安则规划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将率先应用于其高端品牌昊铂系列车型。 3.卤化物技术路线展现发展潜力 卤化物电解质凭借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成本优势,已成为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亿纬锂能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技术路线,规划于2026年实现工艺突破,并预计在2028年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产品。二、产业化进程:量产周期加速推进,2027年或将迎来重要突破 1.主机厂与动力电池供应商量产规划时间表 -日系车企布局:丰田规划于2026年启动小规模试产,2030年后实现规模化量产;本田将于2025年1月开展纯电全固态电池试制;日产计划2025年启动试生产,2028年完成整车搭载。 -国内头部企业布局明确: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等厂商已锁定2027年量产时间窗口。其中,宁德时代已完成中试线建设,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规划2027年启动示范运营,2030年全面商业化落地;广汽埃安、奇瑞、上汽等企业则计划于2026年率先实现量产装车。 -欧美企业动态:QuantumScape计划于2024年向主机厂提供样品,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FactorialEnergy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战略合作,将于2025年开展实车路测,其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 2.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提升 -材料领域: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等企业已实现氧化物电解质的规模化量产;天赐材料、云南锗业积极布局硫化物前驱体领域,推动硫化锂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设备厂商方面,纳科诺尔、璞泰来等企业积极布局干法电极及固态电解质成膜设备研发,助力产业化工艺升级。 -政策扶持:我国已组建固态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资委专项拨款6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突破;珠海市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30年实现产业化规模应用。三、关键挑战与创新突破:成本优化、界面工程与工艺革新 1.成本压力显著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成本占比高达电池总成本的70%以上,当前硫化锂市场价格已突破20万元/吨。通过规模化生产(如中科固能百吨级产线投产)、工艺优化(如湖南恩捷攻克硫化物颗粒导电率衰减难题)以及国产化替代(如天赐材料Li2S中试成功),预计至2030年成本可降至与液态电池相当水平。 2.界面稳定性分析 固-固界面阻抗问题是制约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宁德时代采用多尺度仿真技术对材料界面进行系统性优化;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研发t-Li2ZrF6固态电解质界面材料,在2C高倍率条件下实现3000次稳定循环。 3.规模化生产工艺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具有显著的水氧敏感性,需在严格惰性气氛环境下进行生产作业。天津普兰能源创新研发胶囊型复合结构材料,通过特殊壳层保护设计有效降低生产工艺环境要求;宁德时代则通过部署连续自动化产线,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8%的行业领先水平。四、市场应用:动力电池与新兴应用场景协同驱动 1.新能源汽车产业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梅赛德斯-奔驰测试车型搭载固态电池后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里程,其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丰田汽车规划于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车型量产,预计续航能力将提升50%。 2.低空经济与特种应用场景分析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对电池系统提出极高要求,轻量化与安全性指标尤为关键,固态电池技术成为核心突破方向。欣界能源已获得亿航智能战略订单,其研发的锂金属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80Wh/kg;珠海市最新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3.储能技术与消费电子产业 固态电池凭借其超长循环寿命(可达万次以上)和卓越的安全性能(耐高温、无电解液泄漏),在储能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据高能时代规划,公司将于2030年前实现大型储能设备用固态电池的样品交付;在消费电子领域,珠海冠宇实验室测试数据表明其样品性能表现优异。五、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生态体系构建 1.技术路径聚焦 硫化物路线已获全球产业界普遍认可,我国政策层面亦明确将其定位为终极技术方案;氧化物路线当前在半固态电池量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卤化物路线的商业化潜力仍有待充分挖掘。 2.智能化研发进程显著提速 AI大模型技术在材料设计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宁德时代通过构建多尺度仿真体系显著提升研发效能;基于AI的全固态电池研发模型可有效降低70%-80%的研发成本支出。 3.产业链生态体系完备 整车制造商、动力电池企业及上游材料供应商形成深度战略合作,典型案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与Factorial Energy达成技术合作,中国一汽联合38家产业链机构组建创新联盟;政策层面加速标准体系构建,珠海市出台的产业行动计划明确2027年前完成行业标准制定。核心结论 固态电池技术已迈入产业化突破的关键窗口期,2027年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的重要里程碑。虽然成本控制和界面稳定性等技术瓶颈仍需突破,但在政策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及智能化研发加速的驱动下,行业预计将于2030年前后实现规模化量产,引领锂电池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