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碳纤情怀·从“山西钢科”里看见中国碳纤维

9小时前浏览10


本文为读者投稿


从“山西钢科”里看见中国碳纤维  


1  

“叮咚,您的碳纤维已收卷至定长,请下架”  

这样的消息每天响起在祖国各地  

那是幸福来敲门,全国八万名碳纤维从业者的问候  

如百灵鸟的歌声般令人期待和欣喜  

轻轻取下碳纤维:捆扎、判定、贴标、包装  

如同打开崭新的每一天  

从“山西钢科”里看见中国碳纤维  

像一列追风的火车  

从一个黎明赶往下一个黎明  

李仍元、张爱萍、桂纯、师昌绪、李克健、罗益峰、吕春祥……  

我无法一一喊出那些中国碳纤维行业领路人的名字,但我知道  

他们的奔跑中深深地刻着时代的印记  

他们如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应和着百年工运的光辉精神  

见证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经济的无穷动力  

碳纤维和复合材料早已成为国家“新材料七大方向”之首  

每一根碳纤维中都有不同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中都含有一个走向复兴的中国  

既讲述着科技带来的繁荣与富强  

也编织着每一份平凡生活的美好


 

2  

从前慢的岁月,一轴碳纤维还未收卷过半  

产线就崩溃在风雪里,跑瘦的减速机和传动轴  

眨眼间,就落满了尘埃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碳纤维生产技术  

成为限制中国碳纤维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率先觉醒的,是北国江城受过穷苦的李仍元教授  

和“863专项”、“7511会议”、“973计划”敢于争先的世界眼光  

他们从吉林和山西走来,每一张质朴又倔强的脸上  

写满对未来的期待,热血在胸中燃烧  

追逐的路上总有意外,像断掉的碳丝  

在无法继续延伸的道路上孤独的耷拉下脑袋  

1975到上个世纪90时代,是中国碳纤维的挣扎期  

突然的休止符不留尾音,留给中国碳纤维发展史一声叹息  

更多人的故事继续上演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创新的浩荡东风里  

碳纤维和碳纤维串联起的万物,加速生长


 

3  

从吉林石化、山西煤化所、吉林化纤、长春工业大学的全国零星开发  

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定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20世纪70年代的勉强百公斤级的生产规模  

2019年中国碳纤维产量首次超万吨  

在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双线牵引下  

勤劳的中国碳纤维从业者扭住每一缕光芒奋不顾身  

从不回头的奔跑,聚齐梦想阔步前行的磅礴之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碳纤维、走进碳纤维  

21世纪初突破T300级碳纤维量产  

2010年“十三五”规划将碳纤维列为战略性新材料  

“十四五”进一步明确高端化、规模化目标  

60年增长百倍,产能达全球30%以上  

如今的每一天,超过一半的碳纤维流动在中国  

我敢说,这是新时代最具活力的场景  

服务着全领域,激活着全要素  

日夜飞驰的从业者如小蜜蜂  

正飞舞其间,酿造着甜蜜  

你来我往,多么热闹,正叫日月换新天


 

4  

是的,这就是新时代最具活力的场景  

从白雪皑皑到淫雨霏霏,从阳光普照到星河璀璨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抹抹闪亮的黑色光芒如旗帜在飘扬  

那是属于中国碳纤维的荣耀宣言  

航空航天、风电叶片、光伏与压力容器、体育休闲与新兴领域、汽车轻量化与无人机领域……  

每一根碳纤维都能编织成不可取代的意义  

每一位从业者都满含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我们坚信,每一份付出都是为美好生活加持  

每一次奔跑都更加充满前进的力量  

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向上人生


 

5  

你看,大疆无人机穿过笼罩山野的晨雾  

精准的落在果农的瓜棚,岭南的荔枝坐上无人机  

当你开口,一定还是娇艳欲滴的样子  

天涯可咫尺,故乡从未离我们远去  

你望,大凉山、青藏高原、鼓浪屿、白洋淀  

国产C919大飞机起飞、降落又起飞,把海岛、村庄连成一道弧线  

在粤港澳、永兴岛、南北疆上空的那一架  

始终庄严宣告: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你瞧,在北京的小米汽车生产基地  

小米SU7 Ultra凭碳纤维 “出圈”,击穿电动汽车“价格-性能”天花板  

全车17处碳纤维套件减重57kg,车身重量仅1900kg  

充分诠释了中国碳纤维从高端装饰转向性能核心  

你听,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西 藏措美哲古风电场……  

从陆地到海洋,从平原到高原  

中国风电的全场景应用  

呼呼作响的风声交和成叶片旋转的主旋律  

拥有轻量化、耐腐蚀性、高经济性等优点的碳纤维增强材料  

游走在戈壁荒漠、徜徉在山川海场  

点亮万家灯火、车间商行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碳纤维必有一席之地,像日常使用的万金油  

激活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细分了市场  

你听,各个产业链上正在上演的协奏曲,多么神奇  

碳纤维也是琴键:工业级碳纤维稳重、宇航级碳纤维轻盈  

错落有致间,谱写着新时代万物交融的大合唱



作者简介:  

姓名:李乃坚  

单位: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  

文学创作简历: 199611月出生,山西天镇人,太钢作家协会会员,自2018年进入太钢开始创作,近年来常在《太钢日报》、《太钢文苑》、《中国宝武报》、《大同青年文学社》、《大同文联》、《派度诗刊》等报刊有诗文发表。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燃烧航空航天汽车海洋电场材料传动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09
最近编辑:9小时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36粉丝 59文章 384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热点关注·碳纤维产业深度观察:关税周期下的“自主可控”突围战

(文/行业观察员) 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持续深化,全球碳纤维产业链面临重构压力。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国际低价碳纤维倾销及国内环保法规升级等变量交织,加剧了行业洗牌。但危机往往孕育机遇,在“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牵引下,中国碳纤维产业正通过技术攻坚、集群协同、模式创新三大路径,加速突破封 锁,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一、关税周期倒逼产业升级: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美国对中国碳纤维产品加征关税的直接冲击是出口成本激增。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碳纤维出口量达1.5万吨,同比激增120%,但利润空间被关税政策大幅压缩。短期阵痛背后,却暴露出国内产业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隐患——土耳其、日美企业以低价倾销策略挤压国产碳纤维市场,而核心装备、高端产品仍受制于进口。这一困境倒逼行业转向高附加值赛道。以精工科技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全国产化碳纤维生产线已实现单线年产3000吨以上,能耗低至1.8万度电/吨,单位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40%。2025年,该公司发布年产5000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可满足T300-T1100级纤维生产需求,技术指标比肩国际顶尖水平。这一突破标志着国产碳纤维装备从“替代进口”向“定义标准”跨越,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底层支撑。二、技术自主可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碳纤维产业的自主化不仅是设备国产化,更是全链条技术体系的构建。精工科技通过“交钥匙工程”模式,整合生产线设计、工艺匹配、安装调试等环节,将设备交付周期缩短至10个月,并实现一次性开车成功率100%。这种系统集成能力,使得国产碳纤维企业摆脱了对碎片化技术引进的依赖。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放大技术优势。例如,吉林市以吉林化纤为核心,构建了“原丝-碳化-复合材料”一体化产业链,2024年碳纤维产能突破3万吨,T700级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常州市新北区则以中简科技、新创碳谷为龙头,打造覆盖“碳纤维-树脂-预浸料-制品”的全生态链,2024年集群产值超500亿元。这些区域性创新共同体的崛起,加速了技术外溢和资源共享。三、模式创新: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共建”行业平台化协作成为破局关键。精工科技牵头成立碳纤维产业创新中心共同体,联合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攻克自动铺丝技术、热塑性复材成型等“卡脖子”工艺。该平台将形成“基础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推广”的闭环,致力于聚焦并贯穿碳纤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与核心工艺,不断推动碳纤维产业集群式发展。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同样不可或缺。《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提出,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向高性能产品转型。例如,江苏省对碳纤维企业给予15%的研发补贴,国家能源局将碳纤维储氢瓶纳入补贴目录(单瓶补贴上限5000元)。而下游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则为国产碳纤维提供了规模化应用场景。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风电领域碳纤维需求量达2.5万吨,占全球市场的40%。 结语:筛选与晋级的必然性与技术话语权的重构关税风波表面是贸易壁垒,本质是产业竞争力的试金石。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压力往往催生内部变革——日本东丽在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中崛起为全球碳纤维龙头,正是依靠技术自主与产业链垂直整合。当前,中国碳纤维产业已迈过“从无到有”阶段,正通过技术深耕、生态共建、应用创新构建护城河。真正的自主可控绝非简单的设备复 制,而是从装备国产化到创新生态构建的系统性跃迁。以精工科技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打破进口装备动辄数亿元的定价权垄断,新发布的年产5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通过智能化工艺优化将赋能产能再跃升,同时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在风电、氢能源储罐领域掀起“低成本高性能”革命。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我国已明确要求2030年实现高端产品自主可控,并通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布局7个)加速技术转化。 这场突围的意义亦早已超越产业本身。当中国碳纤维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标准体系时,中国制造正在完成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主导的质变。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高性能碳纤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55%。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产业兴衰,更映射出——中国碳纤维产业正成为全球高端价值链的关键节点。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