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不锈钢焊镍基合金的“致命裂纹”:专家揭秘焊接禁区与破局之道|微聊第50期

2小时前浏览3

第50期


   

     

在工业制造与设备维护领域,不锈钢与镍基合金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高温强度及综合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航空航天等严苛工况环境。然而,当涉及两者的异种材料焊接时,工艺选择与材料匹配性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不锈钢与镍基合金的焊接不仅面临组织性能差异带来的挑战——如热裂纹敏感性、稀释效应引发的成分偏析,还需兼顾焊缝的耐腐蚀匹配性。尤其在逆向操作(如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母材)时,凝固裂纹频发、耐蚀性骤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焊接结构的可靠性。

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整理了一场由焊接工程师、材料学者及行业实践者参与的专题讨论。通过理论分析、试验验证与案例剖析,群组成员从多个维度揭示了裂纹成因(如低熔点共晶析出、奥氏体凝固模式转变),提出了工艺优化策略(如焊接顺序控制、δ铁素体调控、杂质严格管控),并针对耐蚀性冲突、异种金属电化学腐蚀风险等争议点展开辩论。

本文以问答形式系统梳理讨论成果,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指导,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如铁素体作用机制、新型焊材开发)指明方向。


     

   


问题一        

     
Q:        

是否可以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合金?


         

 A:  一般情况下,不锈钢可以用镍基焊材焊接,但反向操作(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合金)容易导致热裂纹。试验表明,在镍基625焊道上堆焊奥氏体不锈钢时,焊缝中心线出现严重裂纹。

@李教授

 A:  焊接顺序影响结果。若先用镍基焊材打底,再用不锈钢焊材覆盖,易产生热裂纹;反之则不会出现裂纹。

@戴教授

 A:  若将镍基焊缝完全打磨干净后再用不锈钢焊材焊接,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彻底清除,且耐腐蚀性可能不达标。

@邢教授


问题二      

     
Q:        

为什么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合金会导致热裂纹?        

 A:  镍基合金中的Ni元素向不锈钢焊缝扩散,促使奥氏体相持续转化。焊缝中心凝固最晚,铁素体完全转化为奥氏体时,晶格结构从体心立方(BCC)变为面心立方(FCC),伴随组织应力、金属间化合物(如碳化物)及低熔点共晶物析出,最终引发凝固裂纹。

@李教授

 A:  根本原因是低熔点共晶物(如硫、磷杂质形成的共晶)在焊缝中心线析出,导致晶界弱化。


       
       
       


@邢教授

 A:  镍基合金的凝固模式为纯奥氏体,对杂质敏感,而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若缺乏δ铁素体(高温铁素体),抗裂能力会显著降低。

@杨教授


问题三      

     
Q:        

如何避免焊接镍基合金时的热裂纹?        

 A:  控制焊接线能量和焊缝拘束力,避免过热;在奥氏体焊缝中引入少量δ铁素体(约3-8%),可提升抗裂性。

@范教授

 A:  严格限制焊材中的硫、磷等杂质含量,减少低熔点共晶形成的可能。

@邢教授

 A:  优先选择平焊或凸焊位置,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如电流、速度),并确保焊材杂质含量低。

@杨教授


问题四      

     
Q:        

焊接镍基合金时,腐蚀性能是否会受影响?

       

 A:  镍基合金的耐腐蚀性远高于不锈钢。若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母材,焊缝的耐蚀性无法匹配镍基合金,可能成为腐蚀薄弱点。

@杨教授

 A:  即使焊接无裂纹,异种金属焊缝的电化学腐蚀风险仍较高,需根据工况谨慎选择焊材。

@邢教授


问题五      

   
Q:      

焊接顺序对结果有何影响?

     

 A:  先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合金,再用镍基焊材覆盖,可能降低裂纹风险;反向操作则易因稀释效应导致组织不稳定。


@戴教授

 A:  若在镍基焊缝上直接堆焊不锈钢,镍元素稀释会改变不锈钢焊缝的凝固模式,增加裂纹敏感性。

@李教授


问题六      

   
Q:      

铁素体在焊接中的作用是什么?

     

 A:  δ铁素体可吸收硫、磷等杂质,减少低熔点共晶的形成,同时缓解焊接应力,抑制热裂纹。但需注意,只有高温铁素体(δ相)有此作用,其他铁素体类型无此效果。

@杨教授

 A:  文献表明,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含3-10% δ铁素体时,抗裂性最佳。

@范教授

     
     
     

 A:  纯奥氏体焊缝(无δ铁素体)对杂质更敏感,需严格控制焊材成分。

@邢教授


补充讨论      

   
Q:      

是否所有不锈钢焊材均不适用于镍基合金?

     

 A:  并非绝对,若不锈钢焊材杂质含量极低,且耐蚀性要求不高,可尝试,但需严格工艺控制。

@杨教授

 A:  实际应用中,出于性能和可靠性考虑,建议优先选用镍基焊材焊接镍基合金。

@李教授


结  论    

   


1、慎用不锈钢焊材焊接镍基合金,热裂纹和耐蚀性不足是主要风险;

2、关键控制因素:焊材杂质含量、δ铁素体比例、焊接顺序及工艺参数;

3、替代方案:完全清除镍基焊缝后使用不锈钢焊材,或采用镍基焊材打底+不锈钢覆盖的复合工艺。




图片  

本文由焊割在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来源:压力容器工程师
化学航空航天焊接裂纹理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10
最近编辑:2小时前
君雔
本科 | 高级工程师 压力容器工程师
获赞 97粉丝 42文章 13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学习笔记|NB/T 47014-2023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4)

请读者注意,学习的内容为国家能源局2023年12月28日发布,2024年6月28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 47014-2023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术语和定义中的3.17 附加填充金属:标准原文:附加填充金属 supplemental filler metal,熔入焊缝的除熔化极外的碎焊丝、实心焊丝、金属粉或复合金属材料等。个人认为这里给出填充金属即可,不用再给出“附加”二字,另外,英文的supplemental的意思为:额外的、补充性的、外加的、增补性的。原因是填充金属即包括碎焊丝、实心焊丝、金属粉或者复合金属材料等。暗含的意思是要熔化后成为焊缝金属的,因此没有把药芯焊丝包括进来(里面有药芯,熔化后就不是金属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药芯焊丝排除在外又有些不太合适。从原文中的“除熔化极外的......”来理解,那么非熔化极的比如钨极氩弧焊用的焊丝或者药芯焊丝就不能归为附加的填充金属了,只能算是填充金属了。总感觉为了“附加”二字就有了一个术语。所以,个人建议就有一个“填充金属 filler metal”即可,这样就不用考虑是熔化极还是非熔化极,也不用管熔化后是否成为焊缝金属而不是形成渣还是挥发了。我以前总认为fille rmetal也包括钎料,附加填充金属这个术语天然的应该是把钎料给排除在外了。术语和定义中的3.18-3.20 缺欠、焊接缺欠、缺陷:标准原文:印象中是清华大学陈伯蠡教授一直倡导的“缺欠”的说法,并且著有《焊接工程缺欠分析与对策》一书,后来的很多说法都和这个有关。个人理解,“缺欠”与“缺陷”的关系应该如下:焊接接头中存在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以及其它不完整的缺损,称为焊接缺欠; 焊接缺欠中,根据产品设计或工艺文件的要求,凡是不符合焊接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的焊接缺欠称为焊接缺陷;焊接缺陷是焊接缺欠中不可接受、不合格的缺欠,必须经过返修合格后才能使用,否则该焊接产品就是废品。对于焊接接头,是焊接结构中存在成分、组织与性能均存在梯度的部分,或者叫存在成分梯度(包括了从熔化的母材,包括同种/异种母材、熔合区、填充金属以及因熔点不同而先后凝固及随后发生相变的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的不均匀性及偏析等)、组织梯度(熔合区粗大的晶粒、柱状晶、等轴晶以及析出相等)以及从母材-HAZ-焊缝的性能梯度(成分不同力学性能不同,硬度、残余应力分布等)。大多数情况下,以上这种梯度无法通过热处理予以消除(见《工程材料与焊接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也会有一些工艺措施,比如碳钢和低合金钢焊接之后的焊后热处理降低峰值残余应力、马鞍形的硬度分布;不锈钢的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等在一定意义上能改善焊接接头的成分、组织、性能梯度。对于标准条文里缺欠的“不完善性”和“不健全性”是个很奇怪的说法,比如说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对于焊接接头讲不完善不健全,那怎么就完善了健全了?不好理解。相反,英语里有一个完整性的词,integrity,被工程界是接受的。“缺欠”和“焊接缺欠”的英文都是“weld imperfection”,是否直接就用“焊接缺欠”就可以了。但是中文的“焊接缺欠”里有“组织和结构”这个词,组织我们很清楚,这里用“结构”就显得很奇怪,大家可能用惯了组织结构,用碳钢、低合金钢来说,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其实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组织)、贝氏体、马氏体,甚至是屈氏体、托氏体等,那结构指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指晶体结构,比如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是体心立方结构,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结构,镁是密排六方结构,所以用“组织及结构”可能不是很严谨,这么说就把成分和性能没有包括进来。“不致密”一般对疲劳性能影响很大,指的是凝固过程中在枝晶间形成的大量细小的缩孔称为疏松,大的疏松就是就是宏观上的缩孔了。个人认为这里的不致密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条文后面的“连接不良的焊接缺欠”则很合英文的integrity。原条文中对“焊接缺陷”的说明是“超过规定限值的焊接缺欠”,个人认为不是书面表达用词,然而,如果说“焊接缺欠中,根据产品设计或工艺文件的要求,凡是不符合焊接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的焊接缺欠”就很有针对性、很明确。同一类型、同一尺寸的焊接缺欠,制造要求高时,会被认为是焊接缺陷,必须返修;出现在制造要求低的产品中,认为是可接受的、合格的焊接缺欠,不需要返修。焊接缺陷判定的依据:法规、标准和制造技术条件,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能,从焊接质量、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平衡综合考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来源:压力容器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