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术博客 | 医疗器械中电磁干扰的来源及影响

1天前浏览4

本文要点

  • 手机、扫描仪、安检设备、射频识别 (RFID) 设备和微波等电子系统都可能成为医疗器件的电磁干扰来源。

  • 暴露在容易产生电磁干扰的环境下也会对植入式医疗器械构成潜在威胁。

  • 经皮神经电刺 激疗法 (TENS)、磁共振成像 (MRI)、牙科设备、除颤器和神经刺 激等医疗程序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手机可能会干扰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神经刺 激器等植入式医疗器械


现代医疗机构使用各种电子设备为患者提供临床支持。但是,这些医疗器械也可能带来危害,其中最主要是会产生电磁干扰。医疗器械中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火灾事故或致使设备在危急情况下无法运行。


除了医疗器械产生的电磁干扰,医疗设备还可能受到外部电磁信号的影响。使用手机或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外部设备可能会干扰或损坏神经刺 激器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医疗电子器械。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等监管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定,旨在减少医疗器械中的电磁干扰影响。


哪些类型的电磁干扰会影响到医疗器械?



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会形成电磁场。当电子设备附近有一个或多个来源的电磁场或能量干扰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时,就视为产生了电磁干扰电子系统的某个部分产生的电磁能量,会干扰同一系统中其他部分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现象也被视为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即 EMI) 可分为:

  1. 传导 EMI:耦合到电气或电子设备、电源电缆或相关电路中的电磁能量称为传导辐射。传导辐射可进一步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2. 辐射 EMI:电子设备发射电磁信号,干扰附近设备的运行。此类频率范围在 30 MHz 至 1 GHz 之间的辐射称为辐射电磁干扰(辐射 EMI)。


医疗电子器械同时受到传导 EMI 和辐射 EMI 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将介绍 EMI 的来源。


医疗器械中的电磁干扰源有哪些?



影响医疗器械的电磁干扰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雷暴、闪电、太阳耀斑或宇宙噪声对医疗器械的影响属于自然电磁干扰事件。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通信服务、新的传输方法、电磁频谱的高密度占用、医疗电子器械越来越先进以及医疗器械在医院环境以外的环境使用更加频繁,这些都是造成电磁干扰的一些人为原因。


在分析影响医疗器械的电磁干扰源时,附近设备产生的电磁场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这些 EMI 源可能是磁性的、电气的或非电气的。手机、扫描仪、安检设备、射频识别 (RFID) 设备和微波等电子系统都可能对医疗电子器械造成严重影响。


就植入式医疗电子器械而言,患者所处环境和使用区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这些器械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暴露在容易产生电磁干扰的环境中,如存在电弧焊、无线电塔、电源、电动马达和内燃机马达的环境等,也会对植入式医疗器械构成潜在威胁。


某些医疗程序,如经皮电神经刺 激 (TENS)、磁共振成像 (MRI)、牙科设备、除颤器和神经刺 激,会诱发电磁干扰并导致附近的医疗设备功能失调。


电磁干扰对医疗器械的影响



医疗器械中的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患者受伤,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环境或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有源医疗器械停止运行,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无线技术的发展与一系列先进医疗器械的出现,使得医疗电子设备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日常案例


使用手机可能会很危险——在某些情况下,手机会干扰输液泵的运行,导致患者用药过量。事实上,无线设备和无线电发射器的广泛使用会对大多数重症监护医疗器械造成干扰。


电磁干扰还曾导致轮椅意外移动、患者监护仪读数错误以及植入式设备暂时失灵。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脑脊液 (CSF) 分流装置、神经刺 激器和视觉假体等非固定医疗器械,很容易受到安全金属探测器、机场扫描仪和防盗系统等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的影响。未知或意外来源的电磁干扰会导致植入式器械记录到不存在的器官异常行为。这种错误会不必要地激活植入式刺 激器,并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


显然,医疗器械中的电磁干扰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幸运的是,监管机构发布了一些标准,如 IEC 60601-1-2 和 CISPR 11 Class A,旨在规范医疗器械和系统在电磁环境下的安全和性能。这些标准是为了提高医疗器械的电磁合规性而制定的。在这方面,Cadence 软件提供了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工具,有助于尽可能提高电磁合规性。


电磁分析:该使用哪种电磁求解器



进行 EM 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了解设计中的信号是否符合性能规格,二是了解设计在电路/系统中是否存在意外的EM 耦合。


此外,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 EM 分析。第一种情况是正在进行设计(芯片、封装、电路板、系统),并且希望了解当前设计的电性性能,此时需要实现高性能和集成;第二种情况是在签核过程中,需要确定最终的设计结果是否和预想的一样好,此时相比于性能,则更关心精准度。 


       


来源:Cadence楷登
SystemMAGNET电源电路信号完整性电子电源完整性芯片通信电场CadenceSigrity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1天前
Cadence楷登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粉丝 106文章 63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行业洞察 I 当芯片变身 3D 系统,3D 异构集成面临哪些挑战

在去年的IEEE 电子设计流程研讨会(IEEE Electronic Design Process Symposium,即EDPS)上,Cadence 资深半导体封装管理总监 John Park 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 3DHI(即 3D 异构集成)挑战的演讲。Cadence 大多数人的从业背景都是 IC 设计或 PCB 设计,而 John 则有着丰厚的封装背景。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一直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但却在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半导体业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此次 IEEE 电子设计流程研讨会持续了一周时间,期间涵盖各项会议讨论,包括 Samsung Foundry Forum、Samsung SAFE 和 PCB West 等。上述所有会议讨论的最大驱动因素是经济考虑,但要展开全面的分析需要大量的价格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容易获得,而且一直在不断变化。最明显的是某个特定尺寸的裸片在特定工艺下的成本,还有不同的多裸片封装技术的成本。在过去的几年里,3D 封装技术已经足够普及,成本似乎已经降到足够低,可以得到更广泛地使用。晶圆成本随着每个工艺节点的增加而上升,这意味着设计一个大型系统级芯片与把多个裸片放入一个封装之间的权衡因素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John Park 在演讲一开始就总结了目前的形势: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遵循摩尔定律已不再是最佳选择。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良率,而大裸片的良率要低于总面积相同的两个(或更多)小裸片。这是因为,大裸片更难避免晶圆上的各个缺陷。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通过采用不同的工艺制作不同的裸片(如模拟和射频)来优化设计的能力,只用最先进的工艺节点制作价值最高的数字逻辑部分。还有一个挑战则是如何将足够多的电子元件装入外形尺寸非常小的设备,如智能手表。举例来说,此类设备可能在垂直方向有空间摆放元件,但在水平方向没有足够空间。 从系统级芯片到异构集成的过渡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方向是避免在 PCB 上放置大量封装,而是将这些封装中的裸片置于一个单一的多芯粒设计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面积尺寸更小,构造更简单,带宽 I/O 更高,并且功耗更低。 另一个方向是将一个大型系统级芯片分解成独立的裸片,分别进行制造,然后再将其集成到一个单一的封装中。这种方法的 NRE 成本较低,能够加快产品上市,可以突破光刻极限,实现尺寸更大的设计,并且 IP 使用模式更加灵活。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30 多年来,我们一直拥有各种形式的多芯片模块 (MCM)。但它们非常昂贵,而且通常只用于搭建雷达等专门用途。现在有了更丰富的技术组合(见下图)—— 上图左边是可用于“常规”裸片的封装技术,即没有任何硅通孔 (TSV) 的裸片;右边是硅堆叠技术,使用没有任何 bump 的铜-铜直接键合;中间是在 2.5D 中介层上的裸片混合结构,或称为扇出型晶圆级封装 (FOWLP) 的超高密度封装。对于左边和右边的技术,各自需要进行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3D 封装(与硅堆叠不同)使用基于焊点的连接 (bump),每个裸片都是独立设计的,信号传递通过 I/O 缓冲器完成,与 PCB 上的封装技术类似。而硅堆叠的连接则不通过焊点,设计是一个单一的 RTL,在物理互连过程中进行切割分划。 在演讲中,John 一直在强调的一点是需要使用组装设计套件 (Assembly Design Kits,即ADK)。这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用于集成电路设计的 PDK。一直以来,封测代工厂 (OSAT) 要么没有,要么不愿意披露封装设计师需要的所有数据。但是代工厂多年来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他们需要提供 PDK,但许多原始数据是保密的。如果有一天出现了芯粒的“零售”市场,我们就需要落实更多的标准化程序(如 UCIe 或 OpenHBI)。如今,除了使用 HBM(高带宽存储器)外,多芯粒设计是由一家公司设计完成的,所有芯粒在同一个设计中一起工作,或者,允许芯粒在一些不同的设计中进行配置,这些设计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性能、价格等)。更多ADK信息,请阅读《封装组装设计套件 ADK 及其优势》。 在设计方面,即使用几个或许多裸片来设计整个系统,最大的要求是为整个 3D-IC 建立一个共同的数据库:芯片、芯粒、tile、封装、PCB,甚至可能还包括连接器和背板。显而易见,这些设计的尺寸可能非常大,有数十亿甚至数百亿个器件(当然,更大的设计一直层出不穷)。下面的图表介绍了在进行这些设计时可能涉及的大量工具。 对此,Cadence 有以下产品帮助设计出色完成: 在一个封装中放置多个裸片的最后一个挑战是“已知良好裸片(Know Good Die,即KGD)”。这意味着在组装前需要对芯粒进行广泛的测试(可能是在晶圆分类时),以确保它们通过测试。如果对封装中某个裸片的测试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让某个不良裸片蒙混过关,白白浪费了封装成本。由于芯片是坏的,与之一同付诸东流的还有芯片的生产与组装成本。一旦把多个裸片放置在一个封装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如果有四个裸片,在最后测试时才发现了其中一个不良裸片,那么其结果不仅损失了一个裸片,还浪费了三个良好的裸片(此时假设没有办法打开封装,也无法以较低的成本完好无损地取回良好的裸片;虽然有时也并非如此)。 来源:Cadence楷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