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PFC的桩承式路堤的土拱效应模拟

7天前浏览6334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土拱效应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现象,由Terzaghi在1936年证实。土拱效应指在荷载或自重作用下,土体产生不均匀沉降,土颗粒间互相“楔紧”,形成拱效应。这会导致围护结构后的土压力重分布。合理利用土拱效应可优化土体应力分布,提高工程效益。Terzaghi通过活动门试验得出土拱效应存在的条件:土体间的不均匀或相对位移,及拱脚的存在。本文利用PFC2D建立模型,模拟土体成拱作用,观察土拱效应的发展过程。通过改变桩身宽度模拟面积置换率的变化,施加不同荷载,观察土拱的稳定性。在特定荷载下,土体无法形成稳定土拱,超出地基承载能力。

土拱效应是土木工程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由Terzaghi(太沙基)在1936年通过活动门试验证实。

土层中的拱作用是在荷载或自重的作用下,土体发生压缩和变形,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土颗粒间产生互相“楔紧”的作用,于是在一定范围土层中产生“拱效应”。由于土拱效应的存在,使得围护结构后的主动土压力产生重分布。合理利用土拱效应可使土体的应力重分布向对工程有利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土体自身的抗变形能力。

Terzaghi 通过活动门试验证明了土拱效应的存在并得出了其存在的两个条件:

(1) 土体之间产生不均匀位移或相对位移;

(2) 作为支撑的拱脚的存在。

在PFC2D中建立模型,对土体成拱作用进行模拟。

基本过程为:首先生成边界墙体和线性接触的颗粒群,为边界墙体施加伺服功能,在指定的围压下进行模型平衡;

01.png

改变颗粒的接触属性,定义压实黏土的黏结属性,同时生成用墙体模拟的排桩(模型底部的方框行墙体),固定桩的位置,删除处于桩体中的颗粒,关闭墙体的伺服功能;

02.png

删除底部墙体,并设置重力场,运行模型观察球颗粒的接触力链变化发展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纯属为了直观观察土拱现象而删除了底部墙体,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中桩间土体也是受到下部基础的支承作用的,更合理的模拟应为桩间土产生了竖向沉降。

03.png

 下图为土拱效应的发展历程,可以能够比较明显的看到土拱效应。

04.gif

面积置换率的变化通过改变桩身宽度来实现,改变桩身宽度后的结果:

05.gif

下图为在顶部施加竖向的200kPa的荷载时的结果,仍能形成稳定的土拱。

06-宽度比0dian1+200kPa.gif

下图为在顶部施加竖向的400kPa的荷载时的结果,此时土体已经不能再形成稳定的土拱结构,已经超过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07-宽度比0点1-400kPa.gif

完整代码及说明如下:

下面的内容为付费内容,购买后解锁。

内容简介:PFC模拟土拱效应的完整代码

系统仿真岩土离散元PFC仿真体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0-08-02
最近编辑:7天前
千度
博士 |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8粉丝 673文章 1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1条评论
@飞起来@
签名征集中
1年前
您好,这个伺服加的预应力会在后续的加力的加载过程中存在吗?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