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对《哈佛商业评论》的评论

1年前浏览182

    刚才看到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企业家最大的噩梦,就是在错误的时间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回想自己前半生,感慨万千。  

  

 我是个非常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什么道理都懂,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行了。发现很多规律,现实中却一直逆向而行。  

  

我经常对人说:创新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企业家一定要把握好技术研发的节奏,不要太超前。但是,作为技术人员的我,自己做事一直都是兴趣驱动的、很难对三年前就会做的事情继续保持兴趣。久而久之,别人根本不明白你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不明白你为什么会想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艾总做股份总经理的时候,就曾问我:你的脑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想法呢? 当然,他是用赞赏的口气问的。所以,即便他出了事,我仍然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技术的超前和质量的过剩一样,在多数环境下是没用的、用处不大的、市场难以开拓的。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支持,常常要孤军奋战。回顾我在企业做研发的20年,常常在技术上自命不凡:骂院士是饭桶,骂评委是庸才,但自己却混得很不得志、四处碰壁,成为一个Loser。其实遇到的就是这个矛盾。我一直对人说:高技术要有高的质量需求,高的质量需求要有好的用户。这个逻辑不仅对技术是这样,对人也是这样。中国最令人敬重的科技专家,往往出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就是因为这些环境是需要高技术的。而今年的某位院士候选人,却被当年的同学、同事和老师称为骗子——因为他后来选择的领域能骗就可以了。  

  

而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创新的需求确实不大——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补课、是学习。虽然我一直在做创新的工作,但我也深深地知道:强调创新而忽视学习与传承,是中国科技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现实的创新环境不可能太好。在管理水平差的地方,揭示隐含的价值,往往是性价比高的事情;在相对落后的地方,模仿和跟随是性价比高的事情。这时,创新是个投入大、产出少的事情;创新的本事,也就近乎成为屠龙之技。  

  

这里进一步就引发出做事与做人、技术与商业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靠管理解决:比如,国外提出的第三代、第四代研发的概念;华为学习了IPD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第四代研发)  

  

技术领域的矛盾,靠管理领域来解决其实很正常。30年前,我的高等代数老师陈维新先生回答晋长秋同学关于“入矩阵的相似性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时说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一个领域的问题往往要靠另外一个领域来解决。” 这里的“领域”显然不仅仅是数学的内部。  

  

技术人员的困惑,应该是管理人员来解决。然而,许多管理者往往是为自己的方便来制定管理制度(比如,有的地方年初要科技工作者把工作计划填好,精确到半小时)。这样明显地违背规律,难道他们是真正关心企业的创新吗?  

  

 我知道无用的抱怨是愚蠢的,却偏偏改不了这个愚蠢的毛病。记得鲁迅文章中有段和钱玄同的对话,提到了黑屋子——明明知道这个黑屋子打不破,抱怨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抱怨有时候也是一种“行动”。正如钱玄同所说的:当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黑屋子的时候,就可能打破了。那时,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强大了。这样,我就给自己的抱怨,找到了一个理由。  

  

最后,借用马云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航空航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