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成败对错,皆在场景

1年前浏览321

 做学问要深刻,但不能钻牛角尖。然而,“深刻”与“钻牛角尖”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深刻体现在对场景的深入钻研,而钻牛角尖体现在脱离场景的固执己见。


很多人会犯个毛病:认定一件事是对的,就不顾场景地盲目推广。这就好比把“吃饭对人有利”理解为“吃得越多越高、吃得越高级越好”。我们知道,人的健康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都是有讲究的。这些“讲究”就是学问,而这些讲究就是做事与场景结合。人要增加自己的学问,就是要学会把做事与场景结合起来。

 

场景换了,正确的事情就会变成错误的。比如,家长总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越高越好,而不管孩子的情绪和兴趣、身体和心理状态。结果导致孩子厌学、把学习当成家长的事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能偷懒就偷懒。这就是教育不和场景结合的后果。

 

对于我们搞技术的人,对场景的认识更是重要。很多人不理解智能制造,本质是不理解智能制造应用的场景、或者说对场景只有碎片化的认识。在有些人的眼里,智能制造就是要用互联网、就是要买机器人、要安装传感器,而没有把这些问题的逻辑串起来。不重视场景的表现之一就不知道如何分析需求,就不知道把技术需求、业务需求、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及其逻辑关系搞清楚。他们盲目地去学一些“先进企业”、“标杆企业”,而没有分析他们如何与所处的行业、市场、竞争环境等场景相协调的。

 

同样,搞数据建模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比如,只重视精度不重视场景:不会去研究模型在什么情况下精度高、什么情况下精度低;不用研究模型用在什么场景下有用、什么场景下没有用。

 

宝钢老领导何麟生说:“半杯水,放在餐桌上是垃圾,留在沙漠里却会救命”。他这句话要说的是:产品的价值不是本身决定的,而是决定于用户的使用创景。

 

人生的成败,其实也决定于场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工作生活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场景中,很可能就是用自己的短处掩盖自己的长处。同样,一个人心情的好坏,也决定于场景。正如网上有个段子所说的:大师保持心情愉快的秘诀,就是不和愚者争论......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的“知”,就是要理解场景;所有的正确决策,都是根据场景做出的、与场景相关的。我常说,不能用格言做决策,因为格言总是由相反的观点:有“快刀斩乱麻”则有“欲速则不达”——其实,对错不再格言,而是你把格言用在什么场景上。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质上也就是要去研究场景。


其实,“智能”的第一要义是“感知”:感知就是感知外在环境、场景;学会与场景相适应,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机器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