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钢产量目前已经占据世界的一半。按常理,应该成为行业创新的领头羊了,而智能制造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美国的一家公司却自称是世界上第一家“智能钢铁厂”。中国企业为什么总与创新的机会失之交臂?
自动化学会下属的《自动化博览》邀我写篇文章,谈谈对钢铁智能制造的看法。文章发表以后,有几个公 众号转载了。前不久,有朋友对我说:曾给美国某公司做项目的王总想约我谈一谈。王总看了我的文章后,感到我的观点和他们的做法很相似。对王总的说法,我有些将信将疑。但美国这家公司自称世界上第一家“智能钢厂”,我也很想了解一下。于是,上周二,我和王总见了一面。
谈了没有5分钟,我就感觉到:美国公司的做法确实和我的想法非常类似。相似之处不是体现在观念和理念上,更多的是我曾给公司建议过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信息集成、智能控制和SPC的新思路、知识管理、需求数字化等。有意思的是:我上面的文章,只是提了些抽象的理念;而这些具体的想法,其实并没有写出来,王总却意识到了两者的一致性。于是,我们谈了整整三个小时。
回去之后我就想:我们想到的东西,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
十多年前,我在厂里遇到一位技师。谈了我对供水系统的一点看法,建议他们做一项改造。这位师傅想了想说:这件事不难,只要改几个阀门就可以了。过了几年,我偶然得知他们确实进行了改造。我马上意识到:有一项重要的技术国内甚至国际领先,肯定与这次改造相关。因为通过改造,技术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件“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若干年过去了,这个改造项目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奖励,也没有人意识到它的意义——它是间接创造价值的,很少有人知道。
我长期在研究院工作。一般来说,研究院定位在高端。对于这种工人都能做的事情,研究院根本就不会去做。由于这件事太容易做,根本就没引起多少人的重视。
类似地,我提出的很多想法,自己却不会去做。因为这些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不是我们研究院该做的事;而我们一般也不会执意要求人家这么做:即便干成了,人家也不一定有多少业绩、因为算不出效益。所以,尽管我反复强调了很多遍,还是没有人去做——但美国这家“世界上第一家智能工厂”却做了。
我们有些人,总是把科研工作想象得很神秘、很困难、需要很高深的理论。而我们的考核,也只关注直接价值、关注“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所以,即便提出正确的想法,也会因为太简单、不直接创造效益而搁浅。我们不承认“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水平的表现、不承认思想的价值。于是,很少有人去想做大事的逻辑;因为想了、做了也没有合适的评价。就是这样,我们失去了进行技术战略思考的空间。我们没有创新的战略路线,就只能跟着别人跑。
不过,话有说回来,我们真的没有战略吗?似乎也不是:我们的科技不发达却有很多从未在一线工作过的大师。大师们提出了很多充满华丽辞藻和先进名词的宏伟战略,却没有和具体而简单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但占据了本应该有的战略空间。
国外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却做不到,大概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