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就发现:很多人眼中的智能化其实是自动化、信息化,他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投资和管理。而谈起真正的智能化,他们却表示很难理解。为什么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乞丐很难理解国王的生活方式。
这时,可以设想,让他们经过若干场景,就逐步理解了。比如,假设有一家管理不善的工厂,现在给他们提出三次要求。
第一次,要求减少一半的库存,同时还要减少一半的次品。要达到这个要求,却要严格控制投资。如果他能做到,就可能会明白什么是精益化或高水平的管理。
第二次,要求减少一半的职工、提高一倍的产量。这时,可以给厂长足够的钱去更换设备。经历过这个阶段,他可能明白什么是自动化。
最后一次,再要求人员减少一半的职工、合同的订货量降低一半、交货期提高一倍、产品研发速度提高一倍、次品率再降低一半、成本保持不变、职工的劳动强度不能增加。这时,他可以选择任何可用的技术和合作伙伴。于是,他自然就明白什么是智能化了。
一般来说,国外先进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智能化,而中国的企业却不容易理解。其实质就是语境不同,对语义的理解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