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朋友谈一个项目时,提出“先做成、再做好”的思路。最近再想:这是个一般性的工作方法,适合各类创新问题。 看看历史上的发明,如火车、汽车、照相机、飞机、计算机,当初都是很粗糙的东西,但大逻辑都是清楚的;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才变得这么好的。
强调“先做成”的背景是什么?就是事先要把大逻辑清楚;要清楚到外行中的明白人都能明白,逻辑上没有断点。我常说:“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学历不高、优秀的CIO往往是非IT专业毕业的”。意思就是说,好的领导往往不关注琐碎的细节、只要知道逻辑可行就行了。马云是外语老师出身,基本不懂IT技术,却能创立阿里;胡玮炜也只是个记者,却创立了摩拜单车。这些人的特点是看得远:专业人员容易纠结于细节,反而看不远了。
我有一个信条:“基本的逻辑是简单的、是能想清楚的”。正如罗杰斯所言:“炒股赚钱的秘诀就是低买高卖。”我把《孙子兵法》的原理总结成一句话:在我强敌弱的时候开战。我讲课几乎都讲简单的大道理。例如:智能化让机器做得比人好、互联网让人能感知和配置远方的资源、大数据的关键在知识重用。
这些大道理都有一个问题:很容易听懂,却又很难去做。故而常被人称作“废话”。 这些废话的意义在于:让人不要去想歪点子、投机取巧,而是去努力创造条件、沿着这个简单正路去做。
罗杰斯的意思就是要学会在股市“识货”、判断股票值多少钱;孙子的意思就是:设法找到、创造“我强敌弱”的战机;我的意思就是说:企业要转型升级、为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太聪明的人往往不愿意去下这种“笨力气”,总想着去做“借东风”这种出名的事,而不愿去做“万事具备”这种苦差事。所以,真正能想明白简单大道理人,就是舍得为“走得通”去下力气、为大道之行创造条件。
“再做好”是什么意思?
“再做好”就是把各种复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用上,对技术持续改进,直到越来越好、成为真正的高技术、黑科技。一件事“做成”以后,最大的好处是有了“持续改进”的基础、从而帮助我们把事“做好”。有人提过这么一个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济济,为什么做不出宝钢技术人员的成绩? 道理很简单:宝钢人有了想法以后,能够通过工厂这个先进的载体,转化成生产力。高校和院所没有这个载体,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没用武之地。基础和载体其实很重要:我常说,没有周瑜的“万事俱备”,诸葛亮借来东风也没用。前几天有朋友谈到贸易战:特朗普为什么要让制造业回归?因为制造业要升级,先要有制造业这个载体。你连载体都没有,靠什么升级?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转型升级了!
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很多奇妙先进的理论就用上了。比如数学模型的用处就会越来越大。我特别欣赏恩格斯的一句话:“何一门科学的真正完善在于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我往往换个角度理解:在技术追求完善的阶段,数据和数学往往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这就是“再做好”阶段的特点。
总之,“先做成”的阶段,关键是想得长远、全面;“后做好”的阶段,往往是想得细致、深入。这个逻辑就像一位画家说的:“大胆入笔,小心拾掇”,次序是不能反的。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有门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