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专家试图说服别人把深度学习、AI、智能制造用在工厂里。我经常希望他们能换位思考:如果这个工厂是你的,你会不会这么做?设身处地以后,你的答案可能是不一样的。
前苏联有个笑话。
官员:你要是有两栋别墅,会把一栋献给国家吗?
农夫:会的。
官员:你要是有两辆车,会把一辆献给国家吗?
农夫:会的。
官员:你要是有两头牛,会把一头献给国家吗?
农夫:不会。
官员:为什么?
农夫:因为我真的有两头牛!
在思考和谈论科技问题的时候,应该有一个习惯:这件事换成自己,我会不会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观点。
新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带来风险。有著名学者到处宣传,用深度学习算法得到的模型进行采购,取得了多少效益。我们知道:市场千变万化,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价格变动。而其中的很多原因是无法纳入模型的。如果这家企业是你自己的、关系到你的身家性命,你敢用这种模型进行采购吗?
我认识一个电视台的台长。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个观点:“创新并不难——关键是能把各种风险都想到、做好预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创新的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控制风险的能力,而不是看是不是采用新技术、有多少专利、用了什么理论。而风险是细节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水平高低体现在细节,而细节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才有体会。靠写论文、看文章、做评委,是无法具备这种能力的。
一般来说,只谈技术本身而不谈技术的风险,是不懂创新的表现。我们国家太多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很大程度上就是它们只适合在理想的前提下“做演示”。演示结束了、奖励拿到了,工作也就结束了,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其实,科技成果太多的人,往往接近骗子。
如果真正想让智能制造等技术健康发展,应该多去研究一些能够降低风险、尤其是技术与经济风险的工作。这些背后的工作不出彩,但却是实在活。站在用户角度,设身处地地帮用户想,才是实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