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搞不好,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和管理的边界模糊,总是想用技术解决管理的漏洞。
最近见到有个涉及“多数据源”的项目。我就在想:如果能够在管理上要求“统一数据源”,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过去听宁总讲飞机设计,不仅要统一数据源、还要统一软件、统一软件的版本。否则,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有了问题也很难查出来。
统一数据源、统一软件、统一软件版本,就是用管理的手段,让技术问题变得简单。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机器、原料、工艺、操作、环境都要标准。维护这些标准的实施,就是管理问题。技术不开管理:假如高铁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再牛的工程师也造不出安全高速的高铁。
所以,管理能够让生产的相关要素,在更好的条件下工作。这样,技术才能走向“高精尖”。正如我常说的:汽车跑得多快,不是汽车本身的速度决定的,而是保证安全的外部环境决定的。这里,汽车本身的极限速度就好比技术问题,而创建安全的开车环境就是管理问题。管理好了,才能让技术充分发挥能力。
如果管理上做不到,让技术来适应,技术难度就会大大上升。如果变化的因素太多,技术上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办法。而且,技术的调试、成熟过程也会特别长,技术研发的难度会显著增加。所以,管理不好的企业,技术不可能太好。
管理为技术定义边界。但现实中,技术人员却常常要为管理不善“擦屁 股”。这种现象,与管理者强势而技术人员弱势相关。在官本位重的地方,技术创新比较难,也就是这个道理。
智能制造的技术,可以为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手段。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可以让管理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大数据保证过程追溯,让责任明确;互联网能让人在远程方便地参与管理;智能化让机器帮助人从复杂的数据中自动地发现问题、促进“透明化”,甚至人不在的时候可以自动管理;机器代替人的工作,让决策更客观、准确,让操作更加规范,让传统的管理问题消失;数字化的知识管理,让管理的效率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管理者能够用更少的精力、更少的时间,更快、更好地管理更多的事情,并深入更多的细节和层次。这样,管理水平不就上升了吗?
我经常强调,智能化最好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是我国的普遍现象、是企业最常见的短板。而创造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补短板。
管理为技术定义边界。边界定义的清晰一点,让技术容易一点,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技术创新的效率也能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