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高中的物理老师辛建铸先生去世了。辛老师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但这与老师的讲课水平无关,而是因为他经常鼓励我思考和质疑。他帮我养成的这个习惯,让我受益终生。
高中物理课本上有句话: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我由此推断:比热是不是与分子量成反比?氢的比热是不是最大?我提出这个想法并发现近似正确后,辛老师比我还要开心。我当时的乐趣之一,是想出各种问题难为老师;如果辛老师回答不出,他反而高兴地到处去讲: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解释不了。
我也时常感叹,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我从事创新工作多年,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题目总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不能养成挑战权威的习惯。而且,一旦有了“正确答案”,其他的观点就会变成“异端邪说”、不能相容。
对此,我也有深切的体会。
几年前,神州载人飞船上天。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帖子:“王亚平在距离地区300公里的太空表演失重。地球的半径约6370公里。按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王亚平受到的引力约是地面的90%。怎么会失重呢?如果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说明没有认真学习中学物理;懂点相对论,会明白得更多。”
我的意思是说:所谓的“失重”,并非不受地球的引力。失重这种现象,可以用中学物理解释,也可以用相对论解释。事实上,从相对论的角度解释更有趣:这种失重,的确可以等效成不受力。在爱因斯坦撰写的科普著作《物理学的进化》中,就是用自由坠落的电梯推出等效原理,进而阐明广义相对论的思想。飞船的失重和电梯的自由落体一样,或许是最容易理解相对论的一个切入点。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来看。
令我意外的是:这个帖子引来一场轩然大 波。
我很快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一大堆的讽刺和挖苦、乃至人身攻击。更令我更加意外的是:其中某位网红,还有一批人是国内某顶级名校的学生。他们的理由无非是:失重与相对论有什么关系啊?能用经典物理解释的,为什么要用相对论?飞船的运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为什么要用相对论啊?在此基础上,就是人身攻击:这个人中学毕业了吗?怎么拿到的博士学位啊?甚至有些是低俗的谩骂、秀什么智商啊、给浙大人丢脸吧?
在这200条左右的回复里,几乎都是讽刺挖苦,只有6、7个人理性地参与讨论。
航天科技的杨先生解释说:“失重与相对论有密切联系,对失重的认识推出等效原理,而等效原理是相对论的基础。对于一无限小的区域,引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可以忽略,引力既不影响粒子的运动,也不影响其他物理过程。”但是,这样理性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中科大物理系的网友朗道十卷评论道:看了评论真是觉得无比悲哀。一群连相对论都不懂的人的核心论点居然是“这还用的着相对论”?
在我看来,真正悲哀的是年轻一代学术精英对待科学争议的态度。他们已经习惯于一种逻辑:只要我是对的,你就是错的;有了标准答案,就不需要其他答案。学术争论,最终演变成谩骂和人身攻击。虽然现在不是哥白尼的时代,也不是WG的时代,我却能体会到当年知识分子的那种恐惧。
一百年前,我们的前辈开始呼唤“德先生”、“赛先生”。现在看来,民族要复兴,还是要把两位先生请回来。否则,复兴就只能是梦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