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企业遇到一个技术难题:如何给设备设定几十个参数,同时达到几十项要求。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了解到这个问题后,我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
您见过打高尔夫球的吧?如果距离球洞100多米,怎样才能打进去呢?您不能寄希望一杆子就打进去。第一杆的目的,是要打到一个容易打进去的地方:方便在第二杆、第三杆打进去。您的问题也一样:第一步只是争取得到一个近似值。但是,您还要研制一种修订的方法,根据上一次的偏差进行修正。如果可能,还要建立一种针对修正方法的修正方法,让修正方法尽可能准确。如果做得好,确保在第二次、第三次达到要求,而不是寄希望于一次成功。
世界上很多的困难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一次到位很难,分成几个步骤做就容易了。我讲创新的时候经常对人家讲:如果你面对一个三米高的杆子,不要总是试着跳过去。最好的办法是找两个一米的台阶:每次跳过一米,就过去了。
要相信持续改进的力量。
很多年前,人们不明白:人体的构造是如此精妙,上帝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样精妙的结构,上帝也设计不出。达尔文说:这是持续进化的结果。史蒂芬苏发明的火车,跑得比马还要慢,但最终进化成今天的高铁。最初的计算机有几间房子大,计算速度只有5000次;几十年下来,通过持续的改进,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计算机时代。
彼得.德鲁克有个观点。大体的观点是说,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显得风平浪静。这是因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是持续改进的结果。我有过一个观点:做成真正困难的事情,要用聪明人想不到的笨办法、土办法。我做过一个数据分析工作,前后花了12年。基本上就用一个办法:线性回归。
我往往对工程界强调方法的“先进”很反感。不是我不懂这些算法。恰恰相反:我本科是浙大数学系毕业的、专业就是计算数学;90年就在用神经元算法,而且当时的很多想法现在看来就是发展方向。这些“先进”也可能会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工程界,发生这种现象的概率可能比兔子撞树要小。从经济性的角度看,这些研究应该交给科学家去做,而不是企业去做。
在有些文章中,我见到日本人常用“模糊控制”、“智能控制”。但深入研究一下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用的往往是些“土办法”,只是喜欢用这些概念来包装罢了——估计是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包装纸”了。
不久前,发那科机器人的副总到上海做报告时谈到:我们没有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稳定性,我们采用了一些防抖动的技术。据说,当时的会场上一片哗然。对此,我觉得有点可悲:说真话的反而成了异类。
日本人推崇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这个观点我非常欣赏:我相信持续改进的力量。持续改进有个极大的好处:针对的都是具体问题、解决每一个问题都是进步、都是在创造价值。
“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显得风平浪静”。因为他们知道:“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为他们自信自己的道路正确,相信自己有识别价值的能力、相信持续改进的力量。反之,不优秀的企业,却总是想搞出一些动静来,用壮观的大数据中心、用无人化的车间、5GAI等刷存在感。多数情况下,这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
在中学的哲学课中,有一种说法叫做“辩证地否定”。对企业的创新来说,所谓辩证地否定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就是持续改进。颠覆式的创新不是不可能,但机会非常少,往往针对局部,对人、资源要求也非常高。制造业不同于服务业,互联网的影响相对较小、进程也相对较慢,创新的前提往往是继承基础上的持续改进。
相信持续改进的力量,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当然,还要相信数字化的力量:用数字化的办法帮助人去做,往往能做得比过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