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日本人获得诺奖谈起

1年前浏览289

   最近,日本人吉野彰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人已经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有人就问: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行呢?

 

讨论这个问题,会遇到很多忌讳。比如种族主义。在美国你绝对不可以说黑人智商低,因为这是种族主义的观点。但有意思的是:你可以说黑人运动天赋好。比如,昨天有人马拉松跑进了两小时,就是黑人运动员。

 

当然,很多问题可以换种说法。有人问牧师:我向上帝祷告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牧师正色道:那怎么可以!过了几天,又有人问牧师:我抽烟的时候可以向上帝祷告吗?牧师亲切地说:什么时候都可以祷告。

 

日本人能获得这么多诺奖,是一件好事:日本和中国大体上属于同一个人种。中国人是日本人的10倍,有潜力获得更多的诺奖。关键是:这种潜力为什么不能发挥出来?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有大约14亿人口,怎么就找不到11个会踢足球的呢?

 

许多问题,是人口基数所不能解释的。更多的事情,需要“有效的人口基数”。

 

比如,我们每年出生1600万左右的人口,有条件每天踢足球的孩子可能还不如英国多;有条件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则更少。这就是有效的人口基数上。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发展很快,也是因为有效人口基数大:人口基数大了,市场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但能用得起智能手机的人却少得多。

 

除了“有效人口基数”,还有“有效需求”。这对技术创新很重要。我见很多朋友讨论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为什么上不去。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效的需求少、市场就小,支撑不起一个大的产业。

 

科技界的问题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把时光退回到40年前,中国人做高科技实验的条件都没有。这就好比赛跑的时候,人家是开着汽车、你是徒步。这时,即便科技人员的人口基数多,也没有竞争力。企业界的情况也类似:过去我们和别人差别很大,技术进步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和引进,而不是创新。据说,工程院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到底什么东西是当代中国人发明的。后来只找到一种:九阳豆浆机。而九阳豆浆机的发明,也恰恰可以归结为中国有有效的需求:西方人不喝豆浆。

 

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经济也上来了,很多有效需求都上来了。例如,高铁成为中国的“名片”,其实与此有关——因为中国的有效需求最大。外国人如果不与中国人合作,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


从国家层面来讲,“有效人口”、“有效需求”多了,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国家经济发展了,对有效人口和有效需求都是有利的。如果经济不行,怎么都上不去。


经济基础好了,是不是这些问题一定能解决了呢?

 

未必。著名数学家王元先生说过:现在数学界已经不缺钱了,出的成绩却不多。王先生认为资源投入有问题:好的成果往往是年轻人做出来的、没有名气的人做出来的,但现在的钱往往被名气大的人拿走了。

 

现在看来,创新往往与文化有关——所谓的文化,往往是一种与名利不直接挂钩的东西,能让一个民族具有与众不同的秉性。你只有变得与众不同了,创新的机会才会多。正如Intel前CEO所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适合创新的文化重,犹太人的批判性思维、德国人的系统思维、美国人的自由思想等都是典型。

 

日本人的特点之一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据说,今年获得诺奖的吉野彰,25年前就和酒吧的小姐吹牛:他会获得诺奖的。有人打趣说:这就体现了日本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吉野彰还是在做25年的事情,25年前的妈妈桑现在还是做妈妈桑.......

 

中国未来能不能有很多人获得诺奖,关键还是要培养出一批与众不同的人。为了社会的安定,或许需要一些永远给领导投赞成票的人    。但如果年轻人都是这样,诺奖的“有效人口基数”也就没有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化学汽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