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宋批评很多人过于热衷于炒概念。在我看来,恰恰因为这些人肚子里没货,才会拿出一些概念来炫耀。我看到现在炒的许多热点概念,往往远远超前于市场和需求。除了能用来骗政府和投资人,很难有商业价值。
我经常说: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技术要适度超前,却不能过度超前。研制出来的技术一直没应用、得不到回报,就会成为先烈。
但如何理解超前,却是有学问的。
平心而论,宝钢过去的许多工作非常超前,超前国内热点30多年。我自己也可以吹一句:我们的有些工作,几十年后总会成为热点,只是现在的人还不明白。而且,这些超前的工作往往是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宝钢可以超前呢?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需求驱动的。需求驱动的超前,本质是观念的超前。这样的超前,越多越好。
但是,如果30多年前宝钢就把这些工作市场化,那就可能是太超前了。因为市场还没有这样的需求。智能制造成为热点,是因为现在市场有需求了。但相关的一些概念又太超前了:几乎没有什么企业真正有用。
昨天,有位创业的学弟找到我,谈到了他当年错失的一些机会。言下之意,还是要超前。但是,我注意到他的例子,先驱们脑子里都有了明确的场景(乔布斯脑子里的智能手机、马云脑子里的网购),而技术才是瓶颈。如果连应用的场景都想不清楚,技术就谈不到瓶颈:你研制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当技术是瓶颈的时候,选择“超前”项目也是有技巧的。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马云,都是搭上了ICT技术高度发展的快车:ICT技术快车到站的时候,他们恰恰把技术准备好了。这样,他们就能比别人快半步。这才是牛人的眼光!如果ICT的快车还没有到来,他们研制的技术用30年前的网络,能行吗?
同样,宝钢在20多年前,强推汽车板。当时的成材率很低,但公司坚持要做。当公司具备生产汽车板的能力时,国内汽车市场上来了。这也是适度超前。
适度超前,往往是面向未来的需求。
昨天,何老对我讲了30多年前他搞“数据不落地”(土法上马的工业互联网)时的一个故事。当时,宝钢购买了一台4341管理机。各个终端把数据送到管理机上来,把数据统一地管理起来,谁需要时就发给谁。谁需要、谁处理。这样,系统的灵活性就非常高、增删节点和功能就很容易。在国内,是第一次采取这样的模式。
我读书的时候有一种说法:软件70%的开发工作量在维护。宝钢在建立这套系统的时候,就为系统的灵活维护奠定了基础。这种超前,是“先磨刀、后砍柴”。让未来的工作效率最高。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想到为下一步创造条件,这就是我推崇的“超前半步”。
反之,如果根本不想下一步,那就是愚蠢了。有企业花了大价钱搞了智能工厂。发生报警时,喇叭叫声很大、却不提示哪里出了故障,让工人一头雾水。这样的设计者,就是愚蠢。
总之,超前与否,决定于你对应用场景、市场、需求的理解。研究透了,就是适度超前。研究不透,就是过度超前。对别人是适度超前,对你可能就是过度超前。超前的事情,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