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批评“砖家误国”声浪很高。在现实中,讲制造的专家不懂工业、谈智能的大咖不会编程、权威的大夫不会看病比比皆是。
最近,有关部门响应社会呼声,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政策。对此,我估计中国科技界的拐点可能到了。但是,拐点的开始并不意味着马上转好,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
我有位年轻朋友,在国内著名高校工作。他不是老板的嫡系,一直受到排挤。他对我说:这四个标准确实不好,但毕竟相对客观。如果不用这些指标,学霸的评价就更不客观了。况且,现在台面上的很多人,就是靠这个上来的。他们用自己的感觉来评价,会更合理吗?
刚才有位朋友对我说:有个智能制造的项目,有院士批评说:你这里没有体现“科学元素”。有人可能觉得院士的批评很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个院士其实并不懂得工程和技术,可以算书生误国。
我曾经反复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直接驱动力往往是外部条件而不是科学研究。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就是因为他熟悉一个关键的条件:他是搞内燃机的。当时,内燃机刚刚成熟。内燃机的重量只有200公斤,比蒸汽机轻了很多,适合放在汽车上。而内燃机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高精度机床的产生。高精度机床产生的背后,是有人发明了千分尺、测量精度提高了。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科学对技术的产生有推动作用,但往往隔得很远。先进技术用的科学理论,往往在若干年前就产生了。如果把科学比作“爷爷”,技术可以看成“孙子”。搞技术是“孙子”的事情,你找“爷爷”来凑什么热闹?
同样,智能制造为什么热起来了?因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了,企业有了更好的计算机、更好的网络、更好的平台,可以用这些条件更好地配置资源。对多数企业来说,把这些技术条件用好就是了,不必要自己去造计算机和网络。当然,计算机需要高性能芯片,芯片需要先进设备和工艺,研究这些设备和工艺时可能用到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如量子力学——但这些科学知识,搞智能制造的人不一定需要知道,也不是一个专业的事情。
院士的要求很荒唐。但圈子里的很多人已经把这种荒唐的要求看得很正常了。他们是这个圈子里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就是靠这个成名的。如果让这些人主导改革、评价科技人员,怎么可能做得更好呢?
所以,仅仅破除“四唯”是不够的。科技界的改革,应该是深刻的改革,是组织的改革、是利益的改革、是制度的改革。破除“四唯”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改革才行。
我体验过专家们胡说八道,而群众的评价却公平合理。圈子里面的人评价互相评价,又搞的玄而又玄的,就和骗子差不多了。如果以领导评价为主,又难免出现一些专职论证领导正确、为领导溜须拍马的“砖家”。这种人最容易误国。
评价的人要来自圈子之外:如果是老师,就请学生来评价;如果是技术,就请用户来评价;如果是产品,就让市场来评价;如果是科学研究,让世界的同行对论文的评价也并不是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