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自主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想法

1年前浏览695

   我前天骂砖家的帖子被删了,有些相关内容见不到了。这篇文章从正面讨论问题。

 

多数高科技发展的逻辑是需求驱动、久久为功。反之,高科技产品搞不出来,就是因为持续改进的路子断了

 

需求驱动首先要强调的是真实的需求,而不是实验室中想象出来的需求。想出来的需求往往是片面的、某些指标的先进并不意味着整个技术实用。用真正的需求驱动,需要有真实的用户。换句话说:用户不是做演示的,而是真正要用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往往就卡在了这一环:如果你的产品不如别人,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这样一来,“久久为功”也就破功了

 

理想的情况,是研发团队直接研发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这不是一种“久久为功”的模式。要走通这种赶超模式,相当于别人爬过了100米的山头,你却想一下子跳过去。现在,有些科技奖要求比国外先进。这有时是逼良为娼的扯淡要求、逼着科技人员撒谎。不科学的政策,不会产生科学的结果。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走另外一条路子:从低端开始走,逐渐走向高端。中国技术好的企业,几乎都是从“山寨”或者“低端市场”开始的。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有理想的企业家。他们知道:一流的产品要有一流的客户。哪怕是赔钱,都要争取给高端客户供货。

 

高端客户的价值,在于提供准确的需求。而“需求”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知识。贸易战开始的时候,美国第一批的制裁名单就是《中国制造2025》中对应的10类产品。其实,这10类产品并不是中国的强项、出口的数量非常少。但美国人为什么针对这10类产品?因为美国不想让美国的高端用户,为我们提供“需求”。

 

现实可行的办法还有第二条路。我称之为“剥洋葱皮”。也就是说: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把部分技术用国产代替。这样,逐渐地掌握全部技术。

 

国产替代最好有效益,比如价格低廉。国产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到价格低廉,往往与劳动力成本低有关。但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特别地,高科技与人的能力关系密切:一个能干的人能顶一百个不能干的。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可能也不廉价:会说的多、会做的少。

 

遇到这种情况,国产的产品往往价高质次,市场上就不会接受了。必须采用非市场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比如,对国内产品采取补贴手段或对国外产品收取高额关税。大家注意到:欧美等国强调我国必须是市场经济,就是要堵住这条路。所以我们看到:对于某些高端技术,只要国外卖给我们,我们就发展不起来。

 

还有一种非市场的手段。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部门供货。即便这个部门生产的东西质次价高,企业自己也会采购一部分。这样保证技术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步。现在看来,华为就是这么做的。于是,华为也被美国盯上了。当然,除了华为国家还有军工和航空航天这块“自留地”,还有军民融合这条路。

 

我认为:国企、尤其是央企在这一方面应该是有所作为。现在考核央企,主要是考核其自身的技术创新。事实上,国企还应当承担另外一项任务:充当高端用户,支持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点,与自身的技术创新应该同样重要。

 

总之,培养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关键是要为高科技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给一个“久久为功”、持续改进的路子。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逻辑。这就像一个婴儿只能靠自己慢慢长大,但不能要求一个婴儿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航空航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