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原始创新与持续改进

1年前浏览667

我在研究院工作多年,特别崇尚原始创新。

 

对科技人员来说,原始创新特别难、风险特别大、需要超强的想象力。原始创新的成功,就像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冠军。对科技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从事原始创新工作时,别人没有成功过、目标往往不清晰,技术条件也不成熟。原始创新失败的比例很高,很难得到有力的支持,往往需要在孤独中长期探索。搞原始创新的人还会遇到另一个困惑:如果你没有学霸的地位和足够的影响力,你搞出来别人也不承认,会遭遇漠视、嘲笑甚至打压。

 

对技术人员来说,搞原始创新是一种煎熬。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就很难坚持下去。一旦搞成了,会很快乐。国家和社会应该鼓励原始创新。因为原始创新对人类的意义是巨大的。

 

但是,原始创新一旦成功,模仿起来却是容易的。至少有两个方面发生本质性变化:首先是可以确认方向是可行的、容易得到多方的支持;其次成功者的思路难免会透露出一些,会让跟随者避免无数错误的探索。后来的跟随者往往会在基础条件上发生一些变化,技术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原始创新要比跟随模仿困难得多。如果要给出一个倍数的话,我想很可能不低于100倍。这也就是原创技术需要专利保护的原因。跟随模仿要简单很多,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我前面多次强调,高科技往往是持续改进的结果。像芯片、飞机发动机这样的技术,就像马拉松赛跑,是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果。现在,美国人要卡我们脖子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技术,而不是原始创新技术。


与之相比,原创技术只是起步早了一点。但“先发优势”能够持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领先者只有通过持续改进才能保持领先。而“后发者”如果能够在相差不太远的时候起步,劣势不会太明显。如果能加把劲,很快就能赶上。例如,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了飞机、启发了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1909年冯如的飞机就获得了冠军。日本的汽车超过美国人的汽车,也是这个道理。

 

要战胜别人的“先发优势”,关键是跟随过程的后劲有多大:持续改进能不能坚持下去、后续持续改进的投入有多大。日本的制造业就是这么赶超的。

 

日本的赶超,后劲靠的是工匠精神的精细;这一点,中国人相对要差一些。中国的赶超,要靠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大了以后,资金回报的比例就大,持续改进的后劲就足。但前提是:要有个产品作为持续改进的阶梯。否则,梯子没有、持续改进就成了空想。

 

写到这里,又想骂那些祸国殃民的砖家了。连产品都没有做出来,发几篇文章、提出个概念,就谈什么高科技成果....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汽车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