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砖家的理论对实践者无用

1年前浏览132

我们经常被灌输一些观念:理论对创新很重要。但在实践中的体会却往往不是这样。

 

在现实中,飞机发明后,才有了空气动力学;蒸汽机发明后,才有了热力学;橡胶发明50年以后,才有了高分子科学;瓦特做出控制论的经典案例200年后,才有了控制理论。现在智能化的概念,几乎都能从过去的实践中找到类似的东西。例如,在70年代,钢铁行业就实现了“流水线上的定制化生产”、“按订单组织生产”,这比工业4.0的理论早了40年。

 

当然,还有一些技术创新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例如,原子弹、高精度导航的GPS等,都要用到相对论:没有相对论,或许永远不会出现这些技术。然而,对技术发明者来说,他们用的都是众所周知的理论。在产生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是具体的技术问题。

 

换句话说,技术和理论的产生,往往是不同步的。正如我的一位老同事所言:一枪难打两只兔子。

 

我经常打这样的比方:空气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但人们每天辛勤工作却是为了获得食物。理论对某些技术的产生,就像空气一样重要;但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都是用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上。

 

既然如此,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学习理论?我个人觉得,理论还是要学习的。理论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在坚持正确方向的时候保持信心、在受到诱惑时能避免误入歧途

 

例如,最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理论告诉我们:数字化转型是值得付出的方向、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必须坚持价值驱动的原则、要推进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和知识复用、要与管理提升相结合......这些原则,来源于实践并与个人的实践经历相结合。每个做实事的人,都可以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和词汇去表达。即便表达得不准确、甚至自相矛盾,只要内心真正明白、真正相信,未必会影响实践。


反之,有人不去探究技术的内涵,热衷于咬文嚼字、复述权威的观点、喜欢创造新词,并自称为理论家。这样的人,其实就是砖家。这些咬文嚼字的学问,就像孔乙己所谓“回字有四种写法”,是无聊的学问。砖家的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4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