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针对企业的经济和管理理论。比如:从制造到服务、提高研发能力、转型到微笑曲线的两端、甚至包括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等。这些理论总体上看还是蛮靠谱的。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听过也就听过了,未必能转化成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做事,往往是价值驱动。
所谓价值驱动,就是做这件事必须划算。否则企业就不会感兴趣。什么样的事情容易创造价值呢?往往是“补短板”的事情。理想的情况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只要把东风借过来就可以了。比如,平台准备好了,上面做些事情;系统搭建成了,补上一个漏洞等。由于“补短板”的事情往往都不大,是具体的需求驱动的、往往与战略方向无缘,也就难以与理论上趋势的要求相吻合。
补短板的时候,一定借助了过去已有的资源。单独看这件事时,投入产出比往往非常划算,经济性也就好。这是大家都喜欢做的事情。
但如果你告诉一个人:这件事需要打造一个新的“木桶”,这就比较麻烦了。我们遵循理论指引的方向去做事,往往就是打造“木桶”的工作,是战略性的方向。
对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根本没有能力去组织资源,打造这个新的木桶。因为技术人员层次低,配置资源的能力往往只够打造一条边的。但是,如果木桶没有建立起来,单独一条边可能没有经济价值。
许多优秀的研发人员对“打造木桶”的工作也不感兴趣。因为需要人员配合的杂事太多。他们感兴趣的是打造一条特别难做的“边”——这才是体现业务水平的地方、是核心技术。但是,如果企业的战略不支持,这一条边就很难发挥作用。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讲,往往是最不划算的。
企业要“做点大事”,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保障实施能力很重要。这样,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做“一条边”的时候,是会想到这条边会与未来长远的发展相结合。而不是单独看这条边在短期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企业这个能力不具备,科研项目都是基层的技术人员提出的。企业也只能做做“补短板”的事情。看到别人的成功,也只能望洋兴叹。
研发的战略与管理能力,其实正是中国企业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