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高考日了。34年前的今天,是我参加高考的日子。
回想起来,那三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命运决战。高中阶段,我们40多个人睡在一间房子里,10个人挤在4张双层铺上。晚上熄灯以后,还有些同学点蜡烛读书。所以,高三那年我睡眠不好,甚至有点神经衰弱。高考前报考志愿时,我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原本打算报考的北大。高考的三天,睡了不足15个小时。提心吊胆地完成了高考。
当收到浙大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时,人一下子觉得轻松了!独自一个人跑到公园里玩,不停地问自己:就这么结束了吗?就这么结束了吗?那种快乐的感觉,今天还能体会到。
我出生在1968年。1962~1974是我国出生人口最多的一个阶段,每年平均2500万左右。1986年,总共录取57万人,包括大专甚至中专。但是,当年参加高考的人只有191万,不到现在的五分之一。
报考人数为什么这么少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很多好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就上了中专。第二个原因是高考之前有个“预考”:预考不合格的不准参加高考。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当时的农村有多苦。那时,很多地方要从水井里打水浇地。一个人挑着两桶水(我估计应该有100斤)走很远的路去浇庄稼。我挑过几次,挑十几米远肩膀就疼得不得了。难以想象一整天干会怎样。所以,农村的孩子如果能走出农村,可以说从地下走到了天上。
初中毕业时可以考高中,也可以考中专。在我的记忆中,一个百万人的大县,每年从初中招200人左右。我父母当时在历城县教书。当时,全县高考时经常被“剃光头”,一个本科都考不上。所以,如果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多数农村的孩子都会上的。
我的中学母校是章丘四中,一直是县里最好的中学。我们那届高中,学校总共有4个高中班,只有8位同学超过了中专线。当时学校的初中部差一点,班里只有一位女同学和我过了中专线。可惜的是:那位女同学读了中专、没有上高中。前些天和她聊起这事,还感到有些遗憾。
所以,当时多数优秀的学子,都被中专过滤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我曾经发现:上海过去提拔的很多高级干部,都只有中专学历。我曾经为此感到奇怪。现在想来,这些人其实也是蛮优秀的。
34年来,我仍然经常梦见那次考试,甚至梦见中学读书的日子。在梦里,试卷似乎都不会做了,急得不得了。这时,往往就会明白过来:我早已博士毕业、不需要高考了!于是,心情无比地愉悦。
回想起来,人生有这么一次拼搏真好。正如女排姑娘曾经说过一的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
为了读大学,我养成了很多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学会了节约时间、重视时间效率、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情绪、知道读书与休息的合理结合。更重要的或许是:培养了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正是因为有这些认知,每次看到孩子们被家长逼着读书时,就会感觉愤怒和无奈:我知道,有效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学习效率,书是读不好的。